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一讲传记(新人教版)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于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实验区试卷的显著特色。《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力。具体包括: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⑤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⑧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⑨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近年来,本专题在高考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实用类文本阅读比文学类文本更重视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因为实用类文本涉及的材料以纪实为主,选取的较之文学作品更加丰富而繁杂,突出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概括中心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结合文体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考查的难点和热点是探究试题。2.实用类文本涉及人物可以分四类: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大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体现时代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的人物。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杂交水稻之父》。3.取材首选人物传记,其次是科普文章、人物访谈、消息通讯。山东省自2007年开始,分别考查了新闻、传记、访谈、新闻;广东自2007以来,分别考查了访谈、传记、科普文章、新闻;新课标全国卷和辽宁卷一直比较固定地考查人物传记。4.命题形式多样,2010年新课标卷、辽宁卷、福建卷采用了客观题加主观题的形式,山东、天津等卷采用主观题形式。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我们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要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传主形象。此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的?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例1](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如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来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主事迹的概括的能力。[解题指导]本题答题区域较明显,将第二段中对黄遵宪活动的叙述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答题区域进行概括。[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阅卷抽样]┄┄┄┄┄┄┄┄┄┄┄(前人之失,后人之鉴)[考生甲]答案①编写《日本国志》,让国人全面客观地了解日本。②关心侨民疾苦,着力改善他们的待遇。③与殖民主义者斗争,保护华侨财产。④挫败珍田舍己,维护了国家利益。评卷考试得分:3分阅卷评析:考生的失误在于:①没有看清题目中“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这个事件限定,第一、四个要点超出了这个范围,属于无效要点。不得分;②第三、四个要点基本概括正确,但概括欠全面,如“保护华侨财产”的依据是《大清律例》,未答出,扣1分;③要点缺少,“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未能写出,扣2分。因此,本题综合得分3分。[考生乙]答案黄遵宪到新加坡后,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又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按照《大清律例》来保护华侨财产,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并亲任社长,发展华文教育。评卷考试得分:5分阅卷评析:该考生能够明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域,要点也比较全面。但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不是概括,概括不够简练,有些拖泥带水。另外,在答题形式上也要注意应用小要点的形式列出,做到要点明确。因此,扣掉1分。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梳理文件——注意细节——联系背景1.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如《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一文通过“澄清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任新加坡总领事”“马关条约签订后”等几个阶段发生的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2.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例如《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一文中写黄遵宪面对珍田舍己的蛮横无理,表现得很从容,并且据理力争,打击了其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主权。3.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与他人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黄遵宪生活在晚清,可以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很不好,但是他仍然能够在外交活动中坚持坚定地立场,并致力于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在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分析概括”,当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应该有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在借鉴“分析概括”的解题方法的同时,结合传记的特点来解答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杨绛和他的父亲孙莲莲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表示拥护。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拥护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拥护。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tosay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地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的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