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分析专业:城市规划姓名:刘瑞学号:080107051留园留园总体分析•总体介绍留园在苏州市榈门外。明嘉靖时太仆徐泰时建东园于此,清嘉庆时为刘恕所居,名寒碧山庄,又名刘园。咸丰同治年间,苏州诸园多毁于兵乱,而此园独存,光绪时盛康重修,易名留园。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建筑及绿化分布•整体园林可分为A、B、C三部分。图中A处的建筑较之B处密度更高,体量更大。而B处则是以绿化景观为主,并附以观景的亭子。A、B两处相互渗透,形成了实与虚的对比。而C处作为全园的核心部分,山、水、建筑等恰到好处地分布其中,内容充实而富于变化,为A、B两处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留园西区以自然方法密集成林留园西部景区,大面积密植枫树以形成葱郁的枫林。配置方法取自然形式,宛若自然山林留园中部景区东南以建筑为界面,点种乔木仅起点缀作用,西北以密植树木形成界面。西面:以树木组成浓密的屏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紫藤、翠竹、芭蕉点缀着的留园,风光旖旎。经典的中国春天,还在苏州园林的墙边,是花窗里探出的那一缕绿色。留园漏窗情•留园总体介绍入口中区东区西区留园入口入口处的天井、曲廊、小院等构成了开敞——闭塞——开敞——闭塞——开敞的序列。以此赋予平庸无奇的走到以丰富的空间大小、虚实及光线明暗的变化的效果。•进入留园的大门是一个较为宽敞的大厅。受两侧高墙所限,难以采光。因此在厅的上部开了一个天井,既满足了采光要求,又可以通风,创造出明暗变化的效果。•出了大厅,通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廊。出了曲廊,是一个更为宽阔的门厅小院。之后再经过一段狭窄的曲廊,便到达了古木交柯处。入口过道平面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至冠云峰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院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入口部分绿荫曲谿楼西楼五峰仙馆前院石林小院冠云峰前院入口借廊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东区以曲院回廊见胜。中部为鸳鸯厅——林泉耆硕之馆,柱梁装修精致。北面为浣云沼水池,后面有三座石峰。冠云峰居中,高5.6米,为苏州诸园现存湖石之冠,相传为宋花石纲旧物。两旁的瑞云、岫云二峰,也很劲秀。峰北有冠云楼,高二层,登楼可观园外景色。还我读书处区五峰仙馆区揖峰轩区冠云峰区留园东区五峰仙馆内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仙馆庭院冠云峰庭园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体现了太湖石“冠云峰瘦、漏、透、皱”的特点。揖峰轩庭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留园中区中区平面图可亭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周排列,东面最密集,南面次之,西北两面则比较稀疏。水面、假山为,主建筑环绕四周;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南厅北山,隔水相望可亭闻木樨香轩从闻香木樨轩看中部园景涵碧山房•“涵碧山房”为中部主要建筑,俗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楼台倒影,山池之美,堪称图画。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从小蓬莱看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清风池馆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明瑟楼•留园西区环境僻静山阜(fu)为全园最高处阜上植以青枫、银杏富有山林野趣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西区活泼泼地•主从与重点•渗透与层次•蜿蜒曲折留园的空间处理手法•主从与重点•留园,属于大型私家园林,其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且主要厅堂又不在其内,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实为全院精华荟萃的中心。留园中部效果图•渗透与层次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增强其深远感。即使隔着一重网格看,也比直接看要显得深远些。古木交柯向西透过门洞,窗口看绿荫及华步小筑庭院,空间显得更加深远。•蜿蜒曲折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以曲为美。结论•苏州留园注重山水写意,平面布局自由流畅。水体绿化及亭台楼阁坐落其中,布局精巧细致,疏密有致,出其不意。•随意地穿插于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廊道,不但对人流起了导向性的作用,更加强了全园的整体性与随意性。•弯曲的廊道、假山奇石、田野小径等小品无一例外地都在吸引着人流至全园。•入口处的处理更为别具匠心。平庸无奇的走道,充分利用了尺度的缩放。方向的变换及光线和虚实的变化对比,打破了两侧为高墙限制所造成的沉闷单调感。并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加有效地突出了园内主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