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文简析【课文难点解析】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夹,却是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气躁的缘故;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木料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烧烤加工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用圆规画成的圆。译文:木材被(木匠)用墨线量过,经过斧锯加工就会取直,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是看见我招手的人却可以离我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是听我呼喊的人却感到声音非常清晰。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最终达到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走个不停。【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分论点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论点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论点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段:学习的意义3段:学习的作用4段:学习的方法及态度2.找出各段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加工青于冷冻寒于蓝青水冰提高、发展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引申提高、发展推论人学习※“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客观事物改变原来状况引申人工改造人知明而行无过推论博学輮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招见者远通过学习一般人顺风呼闻者彰推论善假于物弥补不足(一般的自然条件)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善假于物达到目标推论君子(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善假学习※“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积土积水推论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小流不积跬步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事实上,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驽马骐骥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也就是说要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蚓蟹※不仅用了比喻论证,还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把“积”和“不积”、“舍”和“不舍”、“心一”和“心躁”进行了对比,证明学习应具有的方法和态度。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首先“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学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大意: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大意: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当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课后搜集整理此类名言,对于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将大有裨益。当然,对前人的思想也要分析对待,比如宋真宗的《劝学文》,一味从个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角度劝勉人们刻苦学习,就不免失之片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体会?是否可以整理出来,写一篇《劝学新说》。【练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