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框架·抓要点][关键信息]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政党,将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独立、民主的新中国。2.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土地问题、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为建国后的经济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3.建国后,在内政方面尽管走过弯路,但最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4.建国后,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明考点·知考情]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的剧烈变革时期,高考试题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和社会热点相联系,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考查五四运动的高考试题特别多,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预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将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比如,2010年北京文综18题对东北解放军入关的考查。3.日本侵华与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日关系相联系,考查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抗日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形成珍爱和平的价值观。注意以下命题趋势:第一,强调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要求从中华民族利益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比如,2010年天津卷8题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第二,重点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三,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考查有增加的趋势,相对客观地肯定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突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的道理。4.集中考查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横向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关系;纵向考查古代、近现代中国不同的对外政策及其实质。5.把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联系美国对台军售、海地地震救援等社会热点,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中美、中日、中非关系等。一、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十年对峙时期(1)探索①实践探索:“八七”会议,确立革命方针→三大起义的失败为由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理论完善:毛泽东写了三篇文章,从理论上阐明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2)实践①武装斗争:1930~1931年,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②土地革命:1931年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③根据地建设: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2.抗战时期(1)武装斗争①对日本坚持抗战: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并开展反扫荡斗争。②对国民党:1939~1940年粉碎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2)土地改革:实行双减双交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根据地建设①按“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②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及整风运动。3.解放战争时期(1)武装斗争: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及战略决战三个阶段,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土地改革: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1)走英国的路:维新派学习英国,倡导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走美国的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学习美国,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3)走俄国的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开始向俄国学习,倡导以城市为中心,但脱离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利影响。(4)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时期内容作用变化及依据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大大提高了贫雇农的革命积极性,保证了土地革命顺利进行变化:由废除封建剥削变为减轻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三、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1.国共对峙时期(1)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2)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2.抗战时期(1)根据地政权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2)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3.解放战争时期(1)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2)积极参加政协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协议。(3)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清末“百日维新”和“预备立宪”曾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后曾创立民主共和制度,但这一制度后来成为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工具,实质上是专制独裁统治。一、政权建设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并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商协商制度。3.建国初期,中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三、十年建设时期和“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我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1)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过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发展:1980年以后,两岸之间“三通”的限制放宽以及探亲、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加强。(2)障碍:台独势力及国际上反华势力是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的产生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二、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1.50年代(1)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并激烈斗争。(2)方针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一切旧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成就①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2.70年代(1)背景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要求改善对华关系。②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2)方针:以中美关系的改善为突破口,打破外交上的僵局地位。(3)成就①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新时期(1)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策略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②推行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及周边国家发展关系。④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3)实践:八九十年代,中国同周边国家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给我们的启示(1)从原因来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民族团结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2)从过程来看: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外关系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崇尚友好。(3)从后果来看:对外开放,重视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只能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落后。1.合作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二七”惨案后,中共吸取其教训,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2.对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国共两党十年对峙。3.再合作由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4.再对抗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由合作走向对抗,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例1](2010·全国卷Ⅰ)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解析]本题考查了国共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A项国民党“一大”召开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虽揭开了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但缺少法律保障,仅为口头承诺;C项《双十协定》是通过重庆谈判而签订的,许多人对其持乐观态度;D项并没有达成《国内和平协定》。[答案]C1.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判断,该情况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宪法的法律效力,B、D可排除,党内合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A可排除。答案:C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1)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2)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3)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苏维埃政权和“三三制”政权的探索与创造;建国后宪法的几次修改等。(4)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制度保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例2](2010·江苏高考)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