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诗歌鉴赏--总论部分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总论部分█2013年高考湖南卷语文复习精品课件系列(16)四课时•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所以,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考点阐释•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方宅”“草屋”)。•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如于谦的《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2)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基本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上的艺术效果。•(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方法。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其局限性。•(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对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以及诗歌局限性的评价,还包括一些富有一贯性的意象和情感倾向的评价。对作品涉及的背景现实和作者的经历、主张、志向等要有所了解,对各类古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形成属性认识,对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典故传说也要有所了解。•随着古诗鉴赏越来越受人们关爱,拟题人在选材和命题方式上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就连答案有的省份也尝试不作硬性规定,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行;设题时往往比较偏爱那些能调动学生潜能、体现学生个性、注重主观发挥的题目。改革力度加大,推陈出新加快,百花齐放,各呈异彩的春天就要来临。纵观近几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可以发现下面的命题特点:(一)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回归文本,回归文学。但是,相比较而言,取材于唐宋诗词的较多一些,元清次之。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选材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名家的非名诗和非名家的好诗逐渐成为命题人员热衷的选点,2006年的湖南卷甚至将《红楼梦》中的诗也选来进行赏析命题,可谓是别具匠心了。(二)命题的诗、词、曲的题材遍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所反映的社会领域也空前的宽广。(三)所命试题,选用的作品多为抒情和哲理特点较为突出的佳作,篇幅一般不长,所选古体诗的篇幅大约也只与律诗的字数相当。(四)主观题仍然是命题形式的主流,只有2005年和2006年的北京卷,2006年的上海卷兼而采用了客观题,其余均为主观试题的形式,并且试题也已经由简答题发展到了简析题上,甚至出现了简述题。题量一般在1~3题。•(五)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真题回放2010年湖南省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qiàn)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解析: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2008年湖南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1、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第(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解析:在语境中“葱葱”、“靡靡”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是是不难看出的;“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是叠音词的一般表达效果,放在哪里都可这么说。第(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解析:问“情景”与问“画面、景象、景物”略有不同,问“情景”就是问意象,问情中之景、景中之情,上句“开帘”,这一句说“放入”,是带有人情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2012年上海市高校春考语文试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9分)阙题①刘眘(shèn)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影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①阙题:缺少题目。原有题目因故失落,后人加标“阙题”二字。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2分)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答案:A15.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作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3分)答案: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细解:貌似考查形象思维,其实还是需要思辨的:“春”的含义是什么?“春”这个抽象的概念作者用青溪来作比(较喻),化抽象为形象,内涵丰富、含蓄而生动活泼。因此,我们在还原情境时,在要求的40个字以内,必须得描写出实的“春”,虚的“春”——实的“春”好写,虚的“春”怎么写就颇费心机了。从所给的答案来看,“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句子不通,既是“浓郁”,怎么又是“悠长”?我觉得可以这样写:春意盎然,虽青溪淙淙地流向白云处。答案:诗句描写了一幅静美的春景: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这样的景色寄寓了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景的特点概括+具体描述+寄寓的情感。难点在概括(“一幅静美的春景”),正确理解画面(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情感的准确表达(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躲到深山做“读书”这种“无用”的事情,说明衣食不愁,心境平和,故曰闲适淡泊)16.就诗中画线的句子,从情景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备考指南•(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诗《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诗《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暝》……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这两句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有情中景,景中情。“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以乐景写哀情。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此人生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

1 / 1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