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登幽州台歌》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古代诗歌五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清幽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诗歌美丽的景致。导入新课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作者简介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1.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2.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把握诗意。3.指定学生朗读,读出韵味和节奏。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意译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直译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感叹的是宇宙的无垠和人生的短促;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的前两句仰俯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登幽州台歌——鉴赏诗歌的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寂悲苦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登幽州台歌——鉴赏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后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把个人放置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问题探究第一部分(第1句至第2句):写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二部分(第3句):写登楼远眺,描绘出空间的辽阔。第三部分(第4句):写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之情。文章脉络课堂小结《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天、地、人三位一体,辽阔悠远,空旷苍茫,营造了慷慨悲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之情。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