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质联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解题质谱法(MassSpectrometry,MS)有机/无机/生物/同位素MS质谱仪可直接进样常见仪器分析技术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电泳法感耦等离子体(ICP)原子发射光谱法……解题为何要联用?以LC-MS为例:LC的色谱分离+MS的质谱分离(m/z分离)两个维度依次分离,是乘法,非加法!结合了LC和MS二者的优点辨证地看待“联用”仪器的小型化、微型化,如waters公司的Qda检测器;ICP-MS。Waters公司的液质联用仪QqQQTOFSciex公司的质谱仪QTRAPQTOFQqQOrbitrapThermoFisher公司的液质联用仪Agilent公司的质谱联用仪ICP-QqQ质谱仪GC-QqQ质谱仪用途和优点以LC-QqQ-MS定性、定量最常用的多反应监测(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RM)模式为例灵敏度高准确地说——信噪比高LC:μg/mL(ppm)LC-MS:ng/mL(ppb)、pg/mL(ppt)特异性好干扰小,定性准确降低了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是公认的确证分析技术!低分辨率质谱仪用途和优点以QTOF和Q-Orbitrap为代表:质量准确度高(m/z精确到小数点后3-5位)定性筛查的利器:半未知、全未知化合物如:北京CDC高分辨率质谱仪从历史谈起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以两大主线介绍质谱仪的发展史进样系统离子源(使分析物电离)离子光学系统质量分析器(实现m/z分离,质谱仪通常据其命名)检测器真空系统计算机系统质谱发展史上的两位先驱1897年,J.J.Thomson(汤姆孙,1856~1940)质谱仪的雏形1919年,F.W.Aston(阿斯顿,1877~1945)首次制成具有较高聚焦性能的质谱仪,用其成功发现了多种同位素,获19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质量分析器发展史1917年,Dempster发明扇形磁场质谱仪(扇形磁场分析器)1934年,Mattauch和Herzog1953年,Johnson和Nier分别设计出了两种双聚焦质谱仪(扇形磁场分析器+扇形电场分析器)1946年,Stephens发明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质谱仪1949年,Hipple发明离子回旋共振(IonCyclotronResonance,ICR)质谱仪,是首个超高分辨率质谱仪质量分析器发展史1953年,W.Paul(保罗,1913~1993)提出四极质量分析器(QuadrupoleMassAnalyzer,QMA)和四极离子阱(QuadrupoleIonTrap,QIT)的理论,随后出现了四极质谱仪和QIT质谱仪H.G.Dehmelt(德梅尔特,1922~)对ICR质谱仪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与Paul共享了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质量分析器发展史1977年和1984年两种重要的串联质谱仪——三重四极(TripleQuadrupole,QqQ)质谱仪和QTOF质谱仪诞生1995年和1998年,Bier等和Hager分别设计出了两种线性离子阱(LinearIonTrap,LIT)1999年,A.Makarov(1966~)全新概念的分析器——轨道阱(Orbitrap)离子源发展史气体放电电离、火花电离、辉光放电电离、热电离最出现的电离技术,属于无机电离技术1918年,A.J.Dempster发明电子电离(ElectronIonization,EI)最早的有机电离技术,至今仍广泛使用1954年,Inghram和Gomer场电离,最早的“软”电离技术1966年,Munson和Field发明化学电离(ChemicalIonization,CI)离子源发展史1969年,Beckey场解吸,打开了MS用于生物大分子分析的大门1980s,Fenn(芬恩,1917~2010)使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取得重大突破1973年,Horning大气压化学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APCI)1980年,Houk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CoupledPlasma,ICP)为离子源,发明了ICP-MS,是元素分析的利器离子源发展史1987年,Tanaka(田中耕一,1959~)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用于蛋白质分析;因将ESI和MALDI引入生物大分子领域的卓越贡献,Tanaka与ESI的发明者Fenn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MS基本原理MS是与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并称的三大物质定性手段之一MS是通过形成气相离子来研究物质的一种方法,根据质量、电荷、结构和(或)理化性质的差异,运用质谱仪对离子进行表征提前是化合物能形成离子m/z分离通过质量分析器实现(电场;磁场;电场+磁场)关于m/z的理解什么是“质”?什么是“荷”?用于描述微观离子质量的单位千克(Kg,SI单位,但单位太大)道尔顿(Dalton,Da)JohnDalton(1766~1844)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nifiedAtomicMassUnit,u)1u=1Da=1.660538921(73)×10-27kg注:原子质量单位(AtomicMassUnit,amu,已废弃)关于m/z的理解相对质量VS绝对质量初中化学的重要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相对质量单位为“1”,绝对质量单位为u、Da等相对质量与以u为单位的绝对质量在数值上相等实际质量VS平均质量要区分“元素”和“原子”的质量。例如,原子质量是实际质量,元素质量是平均质量(考虑了同位素丰度)。原子量(是元素的质量)≠原子质量分子量(是元素质量的加和,MS中不能直接运用)同位素分布Sn的同位素分布同位素分布瘦肉精(C12H18Cl2N2O)的同位素分布同位素标记内标:选择占比较少的同位素组成形式质谱图质谱图(MassSpectrum)以离子的m/z为横坐标,质量峰的强度为纵坐标注意:质谱图并非指MS所得图谱的总称横坐标既非保留时间,也非离子质量a、轮廓图b、棒图提取离子色谱图质谱仪直接采集得到的是质谱图,经计算机加工得到色谱图质谱图是色谱图的基本组成单元分辨率分辨率(Resolution,R)反映的是相邻质谱峰的分离程度目前最常用的定义是“半峰全宽(FullWidthatHalfMaximum,FWHM)定义”分辨率低分辨率:R<1000中分辨率:R=1000~10000高分辨率:R=10000~100000超高分辨率:R>100000QMA是低分辨率,TOF和Orbitrap是(超)高分辨率通常,QMA的质谱峰的半峰宽为0.7质量准确度准确质量(AccurateMass):实测值精确质量(ExactMass):理论值质量准确度:二者的误差分辨率会影响质量准确度QMA的质量准确度一般为0.1u质谱仪简介SCIEX的QqQ和QTRAPTMThermoFisher的OrbitrapSCIEX、Waters、Bruker的QTOFBruker的FT-ICR价格GC-MSQ:~80万QqQ:~120万LC-MSQqQ:220~330万QTOF:300~400万Q-Orbitrap:400~600万ICP-MSQ:100~150万QqQ:200~250万质谱仪硬件组成进样系统直接进样(如注射泵)、色谱仪等离子源离子光学系统冷却、聚焦、准直等质量分析器检测器电子倍增器、微通道板等真空系统为何需要保持真空?为何通常需要待机?需要液氮,是否矛盾?计算机系统离子源离子源是使样品分子、原子或自由基转变为气相离子的器件,是质谱仪的“门户”有机MS中几种常见的离子源电子电离(ElectronIonization,EI)源化学电离(CI)源较“软”电离;需要试剂气;适合GC大气压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Ionization,API)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源适合蛋白质分析无机MS中几种常见的离子源感耦等离子体(InductivelyCoupledPlasma,ICP)源EI源曾称为“电子轰击(ElectronImpact,EI)”电离源特点“硬”电离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多用于一级MS质谱图重复性好API源顾名思义,API是在大气压而非高(如EI)或低(如CI)真空环境中实现的一类电离技术API源的出现,解决了色谱仪与质谱仪接口的难题,极大地推动了LC-MS的成熟API源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源大气压化学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APCI)源大气压光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Photoionization,APPI)源ESI源SCIEX公司的ESI源ESI源Waters公司的ESI源(Z-Spray)ESI源Agilent公司的ESI源ESI的机理电离过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以ESI+为例):第一阶段:使溶液分散成带电雾滴强电场→液滴形成泰勒锥→瑞利稳定极限→锥喷流(Cone-Jet)→约1mm后就迅速膨胀为羽流(Plume),即多个带正电荷的直径为1~2μm的雾滴(高压静电+气动辅助)ESI的机理锥喷流的照片ESI的机理第二阶段是溶剂蒸发与雾滴-喷流分裂(Droplet-JetFission)溶剂蒸发→雾滴缩小→电荷密度增加→当达到瑞利稳定极限时→遂发生“雾滴-喷流分裂”→循环往复→体积越来越小ESI的机理第三阶段是产生气相离子,即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出来以气态存在离子蒸发模型(IonEvaporationModel,IEM)当雾滴半径达nm级时,高挥发性的离子聚集在雾滴表面,在强电场作用下发生场辅助蒸发,直接从雾滴中“弹出”,成为气相离子。带电残渣模型(ChargedResidueModel,CRM)该模型认为只有雾滴中的溶剂完全蒸发时,化合物才能继承多电荷形成一个气相离子。两种模型均有实验支持。一般认为,小分子化合物可用IEM解释,大分子化合物则用CRM解释ESI的特点在大气压下进行对比:EI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软”电离形成离子:加合离子[M+H]+、[M+Na]+、[M+NH4]+、[M+Cl]-等;去质子化分子[M―H]-对比:EI是“硬”电离单电荷与多电离离子小分子以单电荷离子为主,大分子以多电荷离子为主基质效应可能存在基质增强或抑制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解决办法?(同位素标记内标、基质加标、改进样品前处理……)质量分析器1.四极质量分析器(QMA)定性、定量的利器;灵敏、特异,线性范围宽2.四极离子阱(QIT)捕获离子;可实现多级质谱法;定性能力强,定量能力不及QMA3.线性离子阱(LIT)离子容量比QIT大,许多性能优于QIT;有2种类型,其中一种为QTRAPTM(Q-LIT)注:以上3种质量分析器有共同的理论基础——Mathieu(马蒂厄)方程质量分析器4.飞行时间(TOF)质量分析器高分辨率(高质量准确度);(半)未知物筛查5.轨道阱(Orbitrap)超高分辨率(高质量准确度);(半)未知物筛查6.扇形磁场分析器7.扇形电场分析器不能单独组成质谱仪;与扇形磁场分析器组成双聚焦分析器(最早出现的分析器之一,辉煌的时代已成过去时……)8.离子回旋共振离子阱(ICR-IT)超高分辨率(高质量准确度);价格十分昂贵四极质量分析器U是直流(DC)电压V是射频(RF)电压理论基础——Mathieu方程由法国数学家É.Mathieu(马蒂厄,1835~1890)于1868年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椭圆形鼓膜的横向振动一类的问题,后来发现可用来描述离子在四极场中的运动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