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的内容,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士”人邹忌委婉地劝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语言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文字言简意赅,意蕴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战国策》内容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邹忌便是齐国的“士”。“士”,作为独特的阶层,是古代知识分子里杰出的代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尤为让人注目。“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这些“士”人,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邹忌作为“士”人的代表,《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初中阶段让学生了解“士”的一个窗口,编入九年级教材,理应成为师生了解“士”的一个通道。而本文里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又显得极为高明。其高明之处,课题里的“讽”字尽显其妙。从内容上看,文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邹忌在家与徐公比美,没有被妻、妾、客三人的赞美所迷惑,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为后文铺陈;第二部分写邹忌用自身经历类比,讽谏齐王除蔽纳谏,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纳谏的成效和深远的意义。从情节发展来看,“讽”字在全文一线贯穿。邹忌为什么采用“讽”谏的方式、如何“讽”、“讽”的成效如何,便成为情节发展之脉络。由“讽”识士之智、明士之聪、窥士之美,可为教学之突破点。【教学取向】《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下的注释即可以独立理解文本内容。但是,仅仅只是理解文本的内容,我觉得是不够的。这篇文章写得是“士”用委婉地方式给君王提建议,最动人的地方应该在邹忌“讽”的进谏方法。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更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邹忌为什么会选择讽谏,而不是直谏或其他的进谏方式?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进谏方式的背后是邹忌心怀国家的责任心。阅读《战国策》,进一步发现,全书33篇,主要记载的就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再读一下《士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的资料,发现战国时代的“士”,他们心怀国家,“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他们考虑着如何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于是,我想,引导学生学习时如果只理解到“如何讽”后就此打住,是不是太浅显了呢?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是不是应该去探讨蕴涵其中的战国时代的“士文化”?基于这个想法,我实施了以下的教学策略:确定教什么?——在完成文言字词积累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品读讽谏过程,理解讽谏艺术及悟读人物形象,了解士人的精神风骨”上。教学环节为:一、理解“讽”的含义;二、析怎样“讽”?三、悟为什么“讽”?教学重点为:一方面,让学生从讽谏过程中感受到“讽”的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士”文化,感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怎么教?想要让学生生动地学,教师就不能枯燥地教。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便是站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只有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活起来,效率才能高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手中,老师作为语文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文言文教学始终应该扣住“读”,读出深度与广度。对本文的教学,我将在读的有效性和深层性方面做一些尝试。所以教学环节中安排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有齐读,有分组读;有表情读,有分角色读;有轻声读,有高声读;有初读,有析读,有悟读。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析,读中悟。在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上不能理解的内容,我将充分发挥老师的首席作用,讲得透彻明了。总之,在教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抓住一个“讽”字,通过引导学生析“讽”义,学“讽”行,悟“讽”妙,让学生在深度读文的基础上,品味“士”人的风骨,感受古文的魅力。【过程设想】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感知文言魅力。2、品读讽谏过程,理解讽谏艺术。3、悟读人物形象,了解士人风骨一、导入新课说含“士”的成语、俗语或名言锦句。老师先起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学生例说)从众多的成语或句子中,我们发现,“士”是指一类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士”的所指是不一样的。今天,让我们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为代表,来了解战国时期的“士”。二、解读“讽”,感知课文内容1、齐声朗读课文,检查字词句读。2、解读、讲析课题里的“讽”字。3、学生读文章第三段齐王令的内容,找意思相近的字。4、学生借助《汉字源流字典》,析“谏、谤、讥、刺”字。5、翻译齐王令的内容,比较“谏、谤、讥、刺”与“讽”的区别。【过渡】可见,虽然这几个字都有规劝的意思,但方式方法都不委婉。从“讽”字可以看出,邹忌进谏的方式最委婉,那他是如何委婉地规劝齐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三、品读“讽”,理解讽谏艺术[总问]邹忌究竟是如何讽谏齐王的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为了求证“吾与徐公孰美”这个问题,邹忌问了哪些人?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表情朗读,体会三问三答之妙,明白妻因私(偏爱)我、妾因(畏惧、害怕)我、客因欲有求于我,而让我受“(蒙)蔽”。2、他具体是如何进谏齐王的?学生自由读第二段,思考并交流,明确:先现身说法,再以小见大,类比说理,委婉进谏。3、齐王接受了他的进谏了吗?何以见得?学生紧扣文章词句回答。4、为什么邹忌这样进谏,齐王就接受了呢?小组讨论,明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真实可信;类比说理,委婉进谏——齐王易于接受。进谏的高妙艺术就在于此。【过渡】多么委婉地提醒,多么难得的觉醒!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进谏君王,是冒险的事。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你看,商朝的梅伯,以谏纣王被“俎醢”而惨死,比干谏纣三日,剖心而亡;东汉谏议大夫刘陶因向灵帝谏宦官祸国,被诬下狱,闭气而死,等等。太多失败的事例向我们证明:批“龙鳞”,逆“圣听”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四、悟读“讽”,感受“士”的精神风骨1、在本文里,邹忌却成功地进谏了齐王,你认为他是怎么的一个人呢?2、引入人物时代背景。3、仿照屈原的颁奖词,结合文章内容及人物性格特点,给邹忌写颁奖词。可长可短,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推荐两份全班交流。4、我们用智慧、勇敢来形容邹忌,用什么来形容齐王呢?5、齐王纳谏之后,齐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扣第三段,明确:对内,政治修明;对外,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战胜于朝廷。【接转】群雄争霸,齐国能傲视群雄,与邹忌一样的“士”的倾心辅佐是分不开的。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于这类“士”人的故事吗?6、挖掘学生积累,例说“士”人风骨。五、结束语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类的人,即便是现在,也不乏其人。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将来也一定会成为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有为之士,为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