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之陈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郭勇健在刘邦在谋臣当中,陈平是仅次于张良的人物。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在刘邦的老部下里,陈平与张良大致属于一类,好比曹参与萧何大致属于一类。第二,陈平不如张良,好比曹参不如萧何。这是公认的看法。那么陈平何以不如张良呢?陈平在什么地方不如张良呢?陈平不如张良,并不是说陈平的政绩、功勋不如张良,而是说他的境界不如张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随着他的思想层次之高低而相应地有所不同。陈平和张良都是所谓“道家者流”,所学相类,他们的境界不同,首先是由于他们对道家学说的理解不同。道家学说,有道有术,有体有用。张良立足于道家学说之“体”,道、术兼顾,体、用不二;陈平则把道与术、体与用分裂为不相干的两截,一味迷恋于道家学说之“用”之“术”。道家出于隐士,道家思想乃是关于隐士生活的一曲颂歌。隐士者,也就是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放弃一切世俗追求的人。但是隐士虽然逃避社会,却不逃避人生,相反,他们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生、本真的人生,他们的理想乃是“全性保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无牵无挂、行云流水般地生活着。正是由于看到这种理想的生活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道家才主张要出世、当隐士。因此道家学说的根本和精髓,乃是成就个体生命、回归本真生活;道家之“道”,首先乃是关于个人的生命之道、生活之道、人生之道。张良把握了道家学说的根本和精髓,在汉初那些受道家影响的风云人物之中,只有张良一人具有隐士的气质、超脱的气象和成就个体生命的需求。张良一生的所作所为,好似明代张居正所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陈平恰恰缺少了那种属于“隐士”的东西,他这个人很现实,很世俗,很功利,没有丝毫超现实的视域与情怀。一句话,陈平乃是不折不扣的“世俗之人”。“世俗之人”一旦与“道家者流”相结合,便产生了一个高明的“术士”或“谋士”,一个精明的政客。道家思想之“用”之“术”,也就是将道家学说之原则和方法运用于世俗生活之上,以取得成功。然而世俗的成功,并不等于生命的成就。实际上,陈平在生命和人格方面的确一无所有,毫无所成。不过,道家学说之“用”,也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加以不同方式的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终还取决于运用者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水平,陈平在这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甚至很有某种个人风格。他曾经为刘邦六出奇计,功劳不小。在中国历史上,陈平乃是作为术士或谋士而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也是玩弄阴谋诡计的一代宗师。陈平的确是一个成功人士。陈平一生的事迹,也就是一个平民百姓如何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过程。陈平的成功经验,也就是中国古代谋臣之所以成功的经验。陈平老早便已立志要获得成功。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说:“陈平之志,见于社下”。有一次,乡里举行祭祀,祭祀活动结束之后,照例要把祭祀所用的牺牲分配给各家各户。陈平虽然年轻,却有机会为“宰”,也就是主持祭祀活动、负责分配祭肉的人。据说分得很公平,乡里父老都赞叹:“好啊!陈平这小子分得真好!”陈平当时就说:“咳!这算什么!假如我陈平有朝一日当了宰相,主持天下大事,也会像今日分配这祭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说:“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对陈平的表现既肯定又赞赏。不过,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而不看本质,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一个人早年没有野心,胸无大志,未必后来就不能扬眉吐气,出人头地;即便是一个天才,未必一开始就是自觉的。当年光武帝刘秀的目标不过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只是负责京师治安的官员,充其量是京师戍卫司令,“阴丽华”则是一个普通的乡间美女。比起汉高祖刘邦一心逐鹿中原的志向来,刘秀的人生目标,未免目光短浅。然而刘秀毕竟成为汉代的“中兴之君”,东汉的“定鼎帝王”,并不逊色于刘邦。宋人宋痒甚至认为:“萧王何事为天子?本爱金吾与丽华。”同样地,一个人“其意固远”,志向远大,野心勃勃,未必都值得加以肯定。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也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足以鼓舞人心的东西,但是当时有一些智者却从书中嗅出一股不祥的气息,看出一只恶魔正在蠢蠢欲动。陈平当然不是希特勒。然而,陈平的那句豪言壮语,其实也不过是一句空洞而抽象的誓言,其中没有任何具体而积极的内容,大致相当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已。陈平只是说,既然我陈平今天有能力分肉,那么我异日如果拥有权势,也是有能力治国的。事情的关键,仅仅在于如何去争取获得权势。陈平的“宰”却是政治的或现实的概念,它与尧舜一般的圣主、稷契一样的贤相都毫无必然的联系,仅仅代表着权势名利而已。杜甫一辈子都在怀疑自己能否成功,能否实现理想,他笑自己痴心妄想,也担心自己为他人所耻笑。而当陈平说出他的那句话时,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对自己的成功从不怀疑,对自己走向成功的能力更是自信得很。那么,陈平到底是靠什么能力而最终走向成功的?陈平成功的秘诀,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进身之阶:干谒权贵,溜须拍马。二、立身之道:见风使舵,三心二意。三、奇计之谜: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四、同僚之间: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陈平的出身不如张良。张良是贵族,陈平是平民;张良虽然国破家亡,还有万金之资,陈平则“家贫,有田三十亩”。一个人出身平民,家徒四壁,箪瓢屡空,毫无背景,那么他靠什么出人头地,谋求功名利禄?首先当然自己要争气,要立志,要发愤,要好学。陈平是很好学的,“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其次,最好的选择大概就是“游学”了。陈平有个支持他的好哥哥,“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什么叫做“游学”?“游学”有很多种方式,或是经常性地拜访请教一些学界前辈,或是阶段性地跟随某些著名学者研究学问,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扩展见闻、增加阅历和丰富经验。但是还有一种“游学”,和学问本身毫无关系。比如李白的“游学”。这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也是一心想要成功。李白自26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一生都在漂泊游荡之中,“五岳寻仙不求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为什么要到处漫游?一方面是游山玩水,另一方面是寻找步入仕途的机会。他在漫游中同各种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希望得到赏识和推荐,同时又企图以隐居学道来建立声誉,走“终南捷径”。陈平的“游学”,大体上和李白属于一类,但是李白的游学毕竟还有超功利的一面,即游山玩水、寻仙求道,而陈平游学的目的更加单纯也更加功利,就是指结交权贵。婚娶一事,可见陈平对他应该做出的选择早就心领神会并且贯彻得不遗余力。以陈平那不争气的出身,加上他“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名声,有钱人家自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令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而一心往上爬的陈平自然也不愿意娶穷人家的女儿,令自己坠入永无出头之日、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如此陈平高不成低不就,蹉跎了一段时间。本乡一个叫做张负的富翁,有一个十分奇特的孙女,大概属于“扫帚星”之类,嫁一次就死一次丈夫,前后嫁了五次,至今还是寡妇,但是再也没有人敢娶她了。陈平却一心想要娶她。要知道,陈平虽然家境贫寒,可是他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假如不是有所图谋,岂能愿意娶那晦气的寡妇?张负曾尾随到陈平家察看。陈平住在城墙脚下的一条小巷里,房屋破得连大门都没有,用一张破席子挂着当门。当年颜回住在这种地方,甘于贫穷和寂寞,自得其乐,“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算是周敦颐吧,虽然在他的陋室不甘寂寞,却也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陈平的陋室附近却车马喧哗。那天,张负在陈平的屋外发现了不少车轮的痕迹。那些痕迹正是陈平整日忙于结交达官贵人的证据。张负回到家里,马上宣布要把孙女嫁给陈平。儿子问道:“陈平又穷又懒,全县的人都笑话他的行为,为何偏偏把女儿嫁给他?”张负把他所看到的告诉儿子,然后说:“像陈平这样的人,难道还会一生贫贱吗?”断定陈平必将成功,终于将孙女嫁给陈平。自从娶了张家的寡妇,陈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现在陈平再也不用一看到人家办丧事就赶去帮忙,起早贪黑地打零工赚小钱了,张家的财富,正好用来投资他那全心全意地干谒权贵、溜须拍马的事业。陈平在封侯食邑、功成名就之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本性仍然不改。特别是在对吕后的态度上,表现得简直有些奴颜婢膝。理由很简单,只有伺候好这个主子,才能保住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精打细算好不容易获得的权势和利益。汉十二年,刘邦征讨英布回师,路上发病,好不容易回到长安,就听说燕王卢绾阴谋叛乱。刘邦这时再也无法御驾亲征了,便令樊哙以相国的名义领兵征讨。樊哙出发后,有人向刘邦进谗言,说樊哙“党于吕氏”、“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刘邦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在他死后,吕后要迫害戚夫人母子,而且当时大概也是病得糊涂了,顿起无名之火:“樊哙见我生病,巴望着我死!”当年刘邦就是用陈平之计不费一兵一卒擒住韩信的,现在刘邦又用陈平的计策,令陈平持节杖、乘传车送周勃前去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到了军中立刻将樊哙斩首。陈平和周勃奉诏立即动身,半路上陈平对周勃说:“这件事情不好办!樊哙是皇上的老朋友,又是吕后的妹夫,既是皇亲又是显贵,皇上一时发怒要将他斩首,恐怕将来会后悔。那时我们就遭殃了!我们不如把他抓起来带回去交给皇上,让皇上自己去处决他好了。”于是周勃到军中接替了樊哙的位置,樊哙则被当场擒获,五花大绑,装入囚车,由陈平解往长安。陈平在押送樊哙回京的途中听说高祖刘邦驾崩。他马上开始琢磨了。刘邦已死,以太子刘盈之懦弱无能,以太后吕雉之精明强干,可想而知,吕后日后势必大权在握,为前途计,必须赶紧向吕后投诚。刘邦一时起意要杀樊哙,吕后可不想杀。不杀樊哙,本来只是为了日后保全自己,现在不杀樊哙却成了投靠吕后的最好的进身之阶。不过,吕后的妹妹、樊哙的妻子吕媭在京,对陈平定计害樊哙之举恨之入骨,一定要趁机向吕后搬弄是非,因此,必须抢在吕媭之前,快马加鞭地赶到吕后面前表白心意。于是陈平让押送樊哙的军队缓缓而行,自己则马不停蹄地奔赴朝廷。路上遇到刘邦生前派来的使者,携诏命令陈平和灌婴领兵驻扎在荥阳。陈平接了诏令,也不去荥阳,抢过使者的传车,“急驰先归”。直奔到刘邦灵前,呼天抢地、号啕大哭了一回,然后就在灵堂里向吕后奏明处理樊哙事件的经过。吕后说:“你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吧。”陈平唯恐吕媭进谗言得逞,再三请求留宿在宫中守卫。太后便任命他为郎中令,并让他辅佐新立皇帝。陈平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悄悄地抹去了头上的冷汗。由于陈平策应及时,抢回时间,吕媭的谗言已经不起作用了。过了几天,樊哙回到长安,果然立即被赦罪,并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封地。对陈平来说,这大概是人生中和官场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冒险。陈平在政坛上的敏感和应变能力,一如韩信在战场上的敏感和应变能力。幸亏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及时地押宝于吕后,这才于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头上的乌纱帽。像陈平这样一个精明的政客,他所关心的,仅仅是权力的变更,他所担心的,仅仅是失去进身之阶,他的心中不可能有什么永恒的原则和是非的标准。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称制,行天子之权,想要立娘家吕氏诸兄弟为王,询问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为人耿直,当场便表示反对:“当年高帝曾有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现在要立吕氏为王,那是违背白马之约的。”原来刘邦晚年为了巩固皇权,永久性保住刘氏江山,曾经向功臣们索取同心辅佐刘氏皇室的承诺。为了保证承诺的有效性,刘邦亲自与彻侯级别以上的功臣举行一个仪式:当场杀了一匹白马,割取白马之血,滴入加盟者的酒杯,然后宣誓,誓毕,将血酒一饮而尽。白马之盟作为刘邦晚年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当于他的遗嘱。王陵以白马之盟答复吕后,自然是理直气壮。吕后十分恼怒,便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的意见。陈平和周勃都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掌权,想让吕氏兄弟称王,有何不可!”吕后大喜。王陵责骂陈平和周勃道:“当初和高帝歃血订盟,你们两位不也在场吗?现在高帝死了,你们便纵容太后的欲望,阿谀奉承,违背盟约,有何面目见高帝于九泉之下!”陈平却振振有辞,大言不惭:“眼下在朝廷上当面争论,我比不过你。至于保全大汉江山,安定刘氏天下,你却不如我了。”焉知陈平的阿谀奉承,保全的不是他自己?陈平的阿谀奉承,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