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鉴赏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佛教的发展与佛教艺术的兴起第一节佛教的发展与佛教艺术的兴起一佛教发展简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原始佛教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在入灭之前说:我已为汝等制定了法和毗奈耶,汝等以此为师.毗奈耶(美德,语言和身行,即道德修养)正见、正思维(慧)、正语、正业、正命(戒)、正精进、正念、正定(定),采取中道,按此修行即可由凡入圣,从迷界的此岸达到悟界的彼岸。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因果关系,不会无缘而起,因果报应。三学戒、定、慧——佛法修证的总纲戒—戒除恶习,这是修身的基本功夫。功用是于内摄获六根,不受外境污染,转化不良习气;于外部侵犯他人,慈悲一切众生。如此则能控制情绪,身心轻安,令烦恼不易起现行。定—修心之禅定功夫,内聚心力,能降服妄想与焦虑,止息烦恼,求放心,远离散乱与懈怠,心止于一境,能身心自主。慧—修慧之功夫,能观照自心,应用观力,能勘破烦恼。观照自心,开发智慧,通达因果,抉择真妄,能令身心解脱自在。其实,不惟是佛法的实践与修证,或是真理的探求,就世间法而论,无论学问或是事业,各行各业要有所成就,亦需要有戒、定、慧的功夫。三慧闻、思、修—智慧的阶梯三者层次如下:闻所成慧—见闻—前五根相应→知识/资讯思所成慧—思维—意根相应→理解/意义修所成慧—修持—身口意三业相应→了悟/修证↓生活↘实践→真理/实相修证↗三慧是智慧的进阶与开展,由听闻、记诵之初阶,经历思维修习之进阶,到达三业相应,身心净化之圆满。三学与三慧不但是修学佛法的总纲,也是众生生活实践、身心净化、开发智慧的必修课程。因为要明心间性,断惑证真,不是凭籍知识或学问就即可达成,而是需要通过实践与修证才能成就。而具体的实践工夫,则是从“身、口、意”三业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下手,修习“戒、定、慧”三学,开启“闻、思、修”三慧。佛教美学美学思想如;涅槃、净土、圆融、妙悟、色、空、庄严、妙、胜、圆、禅、调和、和合、意、境、慈、悲、苦、乐、真如、清净、污秽、金刚、性空、动、静等等。八正道、三学等行为规定也构成了佛教徒行为方式的整体美学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神定气朗、坚忍不拔、踏实精进、戒恶行善来概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忍耐力克除邪恶积习、进取无上佛道、谱写超俗人生,这就是佛教徒追求的审美为人生,这不正体现出悲壮与崇高之美吗?大小乘佛教之不同____公元1-2世纪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遂分裂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象小筏一样,载不多的人到彼岸(解脱),而大乘佛教象大筏,其理想的目标是解救众生(共同解脱)。小乘佛教只能将佛陀的原意说出,而大乘佛教更将佛教的教义加以发挥,使其精神达到极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注重严格遵守戒律,实行苦修,自我训练、自我解脱,最终达到阿罗汉为目的。认为解脱是个人的事,只求自觉、自度、独善其身,强调智慧是美德,只信奉释迦牟尼佛,在理论上主张“我空、法有”,即否认有实存的自我,但不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在态度上要求自利。经典以巴利文写成,主要有《阿含经》等。现在主要流行于东南亚、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则宣扬普渡一切众生,认为慈悲精神才是美德,悲天悯人,爱己及物,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行菩萨道,不仅自己要苦修,从苦海中摆脱出来,从无知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要帮助他人也从自己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具有崇高的胸怀。怎样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通过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耐、精进、戒定、智慧涅槃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老不死,以“寂灭”为特点的圆融至乐心理境界,其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毕竟清净,究竟清凉”。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美的大美,摆脱了世俗乐的至乐,是“无美之美”,“无乐之乐”。大乘佛教主张“我法二空”,既否认有一个实存的自我,也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在就是佛教的色空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执着于相。因缘而聚,缘尽而散。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把佛教的精神普及化,同时,把佛性实体化成“人格神”,使之成为引导人们走向佛的境界的一种向上力量,成为推动众生信仰佛法的动力。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有百亿种化现,遍满十方世界,所以信奉多佛多菩萨,甚至罗汉和高僧大德。经典用梵文写成,主要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所说经》、《解深密经》等。密教公元7世纪,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的一些神咒和方术发展起密教,亦即密宗、金刚乘。密教分金刚界和胎藏界。金刚界以《金刚顶经》为经典,胎藏界以《大日经》为经典,两界都以大日如来(毗卢舍那佛)为部主,都强调众生“自性清净”与毗卢舍那“佛心”契合。密教的特征---其特征就是主张身、口、意三密相应行,仪式非常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经上师秘密传授,以最快捷的方法即身成佛。金刚乘,它给大乘增添了许多沉思道路和秘传技艺。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大致有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向北,佛教先传播到中亚,经过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又经西域传入内地。佛教在中国经过流传、演变,到隋唐时形成了八大宗派,都属于大乘佛教,即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使中国佛教获得空前的发展。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当地本教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由中国继续向东传播到韩国/朝鲜和日本。向南,佛教首先传播到斯里兰卡,之后传入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大约5世纪佛教分别传入缅甸、泰国、占婆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传入的是上座部佛教。向西传播到阿富汗。佛教的宗旨佛陀不是作为一位上帝,或者一位圣徒那样被尊敬,而是作为最终的哲人,作为觉醒的人格化身被尊敬。佛陀就是觉醒了的人,掌握了真理的人之意。就本质而言,佛教是一种形而上学传统,从中散发出一种对于生存的一切时刻、在一切环境中都适用的智慧。无论大小显密各宗各派,最后的目的都是要引导人进入涅槃的境界,都是为了使人解脱。金刚经就说“所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正是此意。但是同时,它又要求在形而下的现实行为中来实现其理想的。小乘是断欲、净化,大乘是空、升华,密宗(金刚乘)是空空、圆融。何为佛教佛的大慈悲心,是要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的得到安乐,故把他所觉悟的境界,及达到觉悟的方法指示他人,这就是先觉后觉的意思。所以佛法是科学而不只是科学,是哲学而不只是哲学,佛法是科学哲学的宗教。佛是最彻底的觉悟者,所觉悟的因果法,不是另外有一个神,他是把觉悟的都指示出来,使大家都能觉悟而同到达完美微妙的境界,这就是佛教,亦可名为佛学,佛法。探讨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都没有什么用,它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引向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的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是达到完善,经过多次的开悟,最终的觉醒,认识,进入佛陀的境界。印度教徒希望在轮回的假象中获得解脱,进入梵的无限的“真·知·乐”之中;而佛教徒则盼望获得觉悟并因此进入涅槃。学习佛教的益处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使人积极奋发向上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净化社会人心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佛说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籍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以努力的形式流出的快乐开悟得智慧能付出爱心就是福报能消除烦恼就是智慧佛教艺术的兴起及发展研究佛教艺术,意味着我们用现代学科体系去分解佛教。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建筑、雕塑、壁画、文学是属于艺术的,但在佛教里,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却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的形象的表现。如果你仅把它们当作一种艺术来理解,不仅显得肤浅,而且歪曲了佛教艺术的本义。我们只有从寺庙、佛塔、佛像、壁画的艺术形式中感受、认识、体悟到其中的宗教情怀、宗教哲理、宗教境界,才算完成了佛教艺术本身所要求你理解的东西。宗教达到最高层面,就是一种艺术境界,正像艺术达到最高层面,就是一种宗教境界一样。我们面对的佛教艺术既超越了佛教,又超越了艺术,纯然是一片佛境。早期佛教认为佛是不可具体表现的、是超越感觉的存在,佛的无上法力以任何形式确定下来都是对佛的不敬。据《十诵律》说:“佛身像不应作”,所以早期佛教艺术是以菩提树、法轮、莲花宝座、白象、马、佛足石等象征物来表现的。“白象”表诞生,“马”表出家,“莲花宝座”表降魔,“菩提树”表成道,‘法轮“表说法,”佛足石“表佛身。直到公元一世纪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时代(公元129-152)才出现了佛像,佛教开始进入了偶像崇拜的时代。于是充分应用造型艺术这一形象化、普及化特殊语言来争取广大民众,扩大影响。佛像胜于高深的哲理和枯燥的说教,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佛教又称为像教。并且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佛教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随佛教思想和信仰的兴盛而繁荣,衰落而消沉。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包括寺院、石窟、佛塔、佛画、造像等部分组成。石窟仿照寺院的形式和结构而制,石窟和寺院都是融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佛塔主要用于保存和埋葬僧侣的遗骨,也有属于纪念性的。佛画内容包括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佛教历史人物、经变故事、曼荼罗画、水陆画等等。佛教造像分为佛部、菩萨部、观音部、明王部、天部等。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佛教的2.四谛3.八正道4.大乘佛教5.小乘佛教6.佛教美学特征7.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