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领袖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文学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孤独的个体”的思想。德国海德格尔提出以“此在”为中心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流露出世界虚无、荒诞的悲观意识,萨特哲学还提出超越荒诞、自由选择的思想。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1、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辨性。存在主义文学是形象的哲学。用文学形式表现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追求情节的复杂性,而是对主人公的境遇、生存状态展开分析式描写,对自然、社会、人生状态进行深层哲理透视。作品着重影响读者的理智而非感情。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哲学思考。2、主观感受的真实性。运用各种文学形式表达自己虚无荒诞的人生体验,注重主观感受。把传统的现实描绘和表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现代手法结合起来,将笔触深入人的非理性领域、怪诞的联想、痛苦的意念。萨特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由于意识并且通过意识活动而获得意义。艺术的本质是通过主观、意识去创造世界,而不是客观反映、描述世界。3、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基于“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即境遇、环境,人在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去造就自己本质。“情景是一种召唤。”因而存在主义文学迫使自己的主人公在种种境遇中进行选择,并通过危机的、异己的外部环境来突出选择的艰难。人物或苦闷消沉,或进取、抗争,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造就自己的本质。萨特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理论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其重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标志其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存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造就自己的本质。包括三个分论点:①客观体是“自在的存在”。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②主观体是“自为的存在”,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③其责任观是自由和负责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第一点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第二点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第三代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自由选择是萨特人学的精髓所在。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指纯粹的物理世界自为的存在(being-for-itself):有意识的存在,即人的存在(2)“自由选择”。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先天的模式。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偶然地来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奴役的,“他人即是自我的地狱。”在文学思想和创作上,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文学介入理论”,即以“主观性真实”为根据,主张文学介入社会斗争,干预人类生活。认为写作就是行动,就是与意义打交道,写作的目的就是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写作不是消遣、取悦于人,而是使人不安、思考追问这个世界,改变世界。因此“写作便是揭露,揭露带来变革,写作就是介入”。介入理论就是号召作家干预生活、介入时代,承担作家的责任,用作品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P630一、萨特其人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力宣传者。二战后法国一代青年的偶像、知识界的领袖和旗帜1924年,与保尔·尼赞、雷蒙·阿隆和达尼尔·拉加斯一起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2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得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在准备考取中学哲学教师资格文凭时,遇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从此结下终身之交。1933年,萨特前往柏林,进修胡塞尔的现象学。1934年,萨特在柏林写了《论自我的超越性》(或译《自我的克服》,Transcendancedel'Ego)一文。1936年又发表了《影像论》(或译《想象》,L'Imagination)这是萨特对现象学研究后的论文。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法国和英国发布命令总动员。萨特先在南锡受训,然后被派到布鲁马斯,成了气象兵。他的工作是把观测到的风向通知炮兵连。其他时间则用来阅读和写作。1940年6月21日,萨特随部队转移到阿尔萨斯,法德边境时被德军俘虏。那天是萨特35岁的生日。在萨特被俘几个小时后,法德之间的停战协议开始生效。这种偶然性和荒诞戏剧般的在萨特身上重演。在战俘营期间,萨特读了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并撰写、组织了话剧《巴理奥纳》。最终他以眼睛有疾病根本不可能打仗为理由,使德军军官相信他不是士兵而离开战俘营。萨特回到巴黎后创办了一个抵抗组织,名为“社会主义与自由”(Socialismeetliberté)。起初萨特想和其他抵抗组织联合起来,但却被当作是德国奸细而拒绝。1941年萨特解散了这个组织。但在这两年后萨特又获得了信任,重新加入了抵抗组织,为《法国信使报》和《法兰西文学》做工作。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L'êtreetleNéant)。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此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战争期间,萨特还完成了他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LesCheminsdelaliberté)第一、二卷。与此同时,也开始了戏剧创作,并写出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创作分期一、学习时期(1905-1928)萨特受教育的阶段。两岁丧父。随母亲住到外祖父家,受到了身为教师的外祖父的悉心教导。1928年结识终身伴侣波伏娃二、“绝对自由论”时期(1928-1939)萨特的文学道路,是从钻研存在主义哲学、建立存在主义的人学体系开始的。这种人学含义主要有三点:客观存在的纯粹偶然性;主观存在的绝对孤独性;主客观关系上的完全对抗性“孤独者对抗社会”成为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基石。是对战前西方社会现实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和否定,把主观意志夸大到极端,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1938日记体长篇小说《恶心》P6311939短篇小说《墙》P633西班牙战士伊比塔探讨生死体验和生存的偶然性的作品。在生死考验面前人的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充满了偶然性,偶然性是阻隔人生道路的“墙”三、“相对自由论”时期(1939-1980)《恶心》(1938)在这部小说里,萨特用一种人人都体验过的恶心感,形象地表达了“世界是荒诞的”这样的主题。这部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和典型,主人公也只有名字而没有外在形象的描述,但作者却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把那种无根由的、令人窒息的恶心感逼真地传达给了读者,在淡化情节和人物的同时,深化了主题,强化了感染力。三、“相对自由论”时期(1939-1980)1943《存在与虚无》标志着他哲学体系的建立。他的“相对自由论”的主要内容,是承认了人的社会性。肯定了个人自由只具有相对意义而否定了它的绝对意义。为了矫正自己的理论,变“绝对”为“相对”,添加了“自由与责任”。他撰写了专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主义的人学,绝不是随心所欲。自由选择的同时,必须负有责任,这种责任内涵是一种善良行为的动态意向或道德向度。这便是他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萨特在二战后完成了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即《理性的时代》1945、《缓期执行》1945和《心灵之死》1949。通过知识分子马蒂厄“自由选择”的生活道路,表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戏剧:1943三幕悲剧《苍蝇》P6341944独幕悲剧《禁闭》1946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P635境遇剧萨特将自己的存在主义戏剧称作境遇剧,也叫“处境剧”。即强调处境,将人物抛入严峻的冲突中,为其提供一个生死两难、具有巨大胁迫力的境地,让他在极限境遇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戏剧矛盾冲突尖锐,情节跌宕紧凑,戏剧效果强烈。戏剧哲理性强,具有悲剧性震撼力。《苍蝇》——萨特著名的政治哲理剧,借用古希腊神话俄瑞斯特为父复仇的故事鼓励法国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斗争。①作品思想意义:剧本写在德寇占领时期其现实政治层面的主题是通过远古英雄俄瑞斯特如何超越神祇、超越昏聩麻木的臣民意识为父复仇的故事,呼唤在德寇铁蹄下的法兰西民族奋起反抗法西斯统治。是一部政治意义十分明显的哲理悲剧。在哲学层面,通过俄瑞斯特的行动表达挑战命运、自由选择的主题。说明人的存在不是通向上帝,而是通向未来,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可以左右人的自由意志。人的价值是在艰苦境遇中的选择行动中造就的。②俄瑞斯特形象俄瑞斯特是存在主义的英雄,人的自由意志的宣告者。在恐惧和忏悔笼罩的阿尔戈斯城,俄瑞斯特超越了空虚的自我,毅然选择为父复仇,杀死了篡位的暴君。俄瑞斯特以自由精神战胜了神的意志,拒绝忏悔,不顾姐姐的詈[lì]骂、臣民的围攻,毅然承担选择的后果,把危害阿尔戈斯的苍蝇引开他的国土。通过这个存在主义的英雄,向法兰西民族发出号召:奋起自救,像俄瑞斯特那样用自由意志和英雄行动为祖国和人民铲除邪恶,走向自由解放。③艺术特点哲理和寓意手法。通过寓言和神话故事暗示现实的反法西斯政治斗争,阐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自由意志;在极端的境遇中怎样进行自我选择,造就自己的本质。境遇理论的具体实践。突出浓化环境的黑暗与俄瑞斯特人生选择的艰难,在极端荒诞的环境中主人公做出了英雄选择,更显示出其精神的自由与崇高性。封闭式结构。只写戏剧冲突的高潮和结局,以往的时间用回顾和内省的方式随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以简洁的方式使情节冲突尽快进入高潮。俄瑞斯特一出场就面临阿尔戈斯的灾难,他的选择、行动,此前的遭遇、活动用回顾的方式加以交代。从《死无葬身之地》看萨特创作的境遇剧中的特色所谓“境遇剧”,它不是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也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而《死无葬身之地》在萨特创作的“境遇剧”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剧中,作家让人置身在最艰难的境遇中,即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让他们“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5个游击队员抵抗暴力,维护民族和人格的尊严,宁死不当叛徒,决不出卖自己的同志。剧中的游击队员们并非生就的英雄,只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本质”,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了自己的选择并确定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禁闭》独幕哲理剧《禁闭》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戏剧,被评论界誉为当代法国的经典之作。人物:加尔散--政论文作家,懦夫,逃避兵役的人伊内丝--邮局职员,同性恋艾丝黛尔--家庭主妇,色情狂侍者(不参与剧情)《禁闭》是一部情景剧,独幕剧。场景是在一间地狱里的房子。一男二女同处一室:男的叫加尔散,报馆工作人员,乱性者,当着妻子的面和别的女人乱搞,战争时发表和平主义言论,又临阵逃走,在边境被抓枪毙,死后其妻也郁郁而死。一个女主人公是同性恋叫伊内斯,把表弟的老婆抢走,表弟卧轨自杀,其老婆趁伊内斯睡着之时,开通煤气一起自杀。另一位女主人公艾斯戴尔,有夫之妇,淫乱者,和一个男的生了一个女儿后,把女儿从楼上摔到湖里淹死,男的开枪自杀,自已得肺病死去。戏剧就在这个房间这三个鬼魂之间展开。萨特还设定了三角恋关系:加尔散“暗恋”同性恋;伊内斯喜欢艾斯戴尔;艾斯戴尔却追求加尔散。戏剧重心也就在人物关系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内心之间)。互相吵闹、争斗。“他人是我的可能性的潜在毁灭者。”人与人之间互相否定,互相敌对,就连自已对自己也不确定。戏剧的哲学意味、思辨性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