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收入与分配2018考纲7.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国家财政征税和纳税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一、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①实行范围:公有制经济中(Eg: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农村经济中的耕种土地收入)②必然性:1.我国的分配制度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应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储蓄存款的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包括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资金、津贴收入提供市场信息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①具体形式②意义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B.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分配方式劳动所得非劳动所得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私营、外资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主要来自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排除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①效率和公平的关系A.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B.效率和公平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1)提高效率,促进公平②如何处理二者关系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B.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3)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因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提高效率+刺激消费+共富目标+科学发展+发展方式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④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⑤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⑥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4)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①根本上: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示】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财政作用+科学发展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又一重要举措;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以发展经济为唯一目标,而是通过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让民众普遍受惠,这也使惠州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有效支撑,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说明()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③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④收入分配必须平均化均等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区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一看分配的领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三看分配的方式: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调整等方式进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下列通过再分配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有()①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②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办法提高职工待遇④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二、国家收入的分配作用发生作用的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1.财政的作用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生作用。比如: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免征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低收入人群等。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向和数量的调整,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或支持某些行业、地区发展等。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收支数量和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我国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的合理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会加剧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需要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需要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2)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背景手段目标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存在通货紧缩压力“两增”(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一减”(减少税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刺激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背景手段目标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稳健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两减”(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发行规模)、“一增”(增加税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抑制社会总需求,稳定物价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强调总量控制、松紧适度下的结构优化调整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调整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会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以调节经济发展。下列政策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①在部分行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减轻企业税负②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③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④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2)分配政策措施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3.征税和纳税(1)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关系:税收是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2)税收的作用①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④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⑤税收引导居民合理消费;⑥税收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原因A.从税收的地位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从税收的性质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C.从税收的作用看,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D.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4)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逃税)欠税骗税抗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5)如何依法纳税①国家角度要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B.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A.公民要增强义务意识,要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不能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②个人角度:纳税人和负税人并不总是一致的。即使我们购买商品所付的款中含税,买者也只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负税人是指税款的实际承担者。纳税人与负税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纳税人所纳的税款无法转嫁时,纳税人同时是负税人,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如果纳税人能够把所纳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纳税人和负税人就属于不同的主体。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立法法规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即“税收法定”。“税收法定”原则()①弥补了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②明确了产生税收的法律前提③确立了公民在税收中的主体地位④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和强制性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李先生交纳1200元个人所得税——李先生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②某连锁商店交纳8500元营业税——该商店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③张女士购买一套680元(含消费税)的化妆品——张女士是负税人但不是纳税人④某公司购买一台66000元(含增值税)的机床——该公司是纳税人但不是负税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