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经济学TheTransportEconomics主讲:蒋惠园教授、博导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交通运输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课程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产业经济学范畴。课程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中的双重主题,运输经济学中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运输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将稀缺的社会资源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经分配用于运输部门的资源,同时研究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课程性质为何学习运输经济学?1.它是交通运输经营管理和规划的“专业平台”。2.任何工程技术的应用都是以经济(生产力)发展为目的,都必然会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要求掌握部分经济知识。3.运输业具有的自身特点运输业具有网络经济、自然垄断和公益性等特点,使其在供求关系、投资建设、运营组织以及政府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需要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与运输有关的各类问题。传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经济观点,建立经济意识,具有对交通运输问题进行经济论证、预测、分析评价和决策的能力。教学目的绪论一、交通运输业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二、交通运输业的功能三、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方法五、课程学习与考核计划六、附录——有关社会经济的一些基本概念七、经济学中几个基本的概念八、经济学推理中常见的逻辑谬误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性质和特点1.1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1.2交通运输业的性质1.3交通运输业的特点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性质和特点1.1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替代,但有区别。“交”具有连接、交叉、交汇的含义;“通”具有通达、接通的含义。交通是指连接通达的工具和设施(广义的交通甚至包括通信),不同的交通工具(也可叫运输工具)需要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运”具有搬运、移动的含义;“输”具有输送的含义。“运输”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人与物空间位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交通和运输反映的是同一过程,侧重的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同一过程:都是反映运输工具在运输网路上的流动。两个方面:交通侧重于通行、往来,关注的对象是运输工具或叫交通工具的流动情况(流量的大小、拥挤的程度);而运输侧重于运送、搬运,关心的是流动中的交通工具上的载运情况(载人与物的有无与多少,将其输送了多远的距离),反映的是运输工具完成运行过程后的结果,也是运输工具运行的目的。社会化运输过程包括客户服务、运输组织、运输工具运行过程;私人小汽车出行,小汽车的运行目的和结果也是人的位移,只是没有客户服务和运输组织这些环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功能交通设施是一种投资品,而运输则是无形的位移服务,由于现代的运输活动都是在特定的交通设施上进行的,如铁路运输以轨道交通为基础,汽车运输在公路上进行,惯于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统称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的主要含义是运输,但也有交通的含义,要从上下文关系中去理解。如赫希曼认为严格意义上社会间接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投资于交通和动力时,transportation只能翻译成交通而不能翻译成运输,说的是交通基础设施,而不是位移的活动。现在更多的是不加区别统称为交通运输。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其中一项决议就是组建交通运输部,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交通运输的历史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样长久。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交通运输业的产生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就成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一种社会物质基础。1.2交通运输业的性质交通运输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从事运输经济活动的所有企业或单位的集合。交通运输业的形成是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独立出来;第四次社会大分工:运输活动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1.2交通运输业的性质运输是借助交通运输工具所完成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人与物的位移(海牙公约)。运输经济研究对象:经济活动中流通领域内包括五种运输方式在内的近现代运输。包括公共运输不包括私人运输,包括商业运输不包括军事运输,同时古代运输方式也不包括在内。一般认为运输业具有多重属性——生产特性、服务特性与基础设施特性。1.生产特性1)交通运输业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属于物质生产领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运输业的性质。指出它既具有物质生产的共性,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性,认为运输业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属于物质生产领域。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交通运输业正是借助运输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地理位置,因此,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2)运输完成生产、消费的准备商品在作为完成的产品离开生产过程之前,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必须经过运输进入加工过程,完成商品生产的准备。商品在作为完成的产品离开生产过程以后,进入流通过程,一般都必须经过运输才能成为现成的消费品。运输使商品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虽然不改变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却改变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状态,使其由潜在状态进入可生产、消费的现实状态,为消费者以购买的方式予以承认,实现其价值创造了条件。3)运输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交通运输业的产品是客货的空间位移,运输劳动的追加使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矛盾得以解决,运输业的产品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运输劳动追加的价值等于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位置改变所需要的劳动量:它一部分决定于生产资料的耗费,另一部分决定于活劳动量。在运输生产过程中,运输工人的劳动参加了价值的创造。在货物运输中,它的劳动对象的价值增加了,价格变贵了。在旅客运输中,它所生产的产品——空间位移,被旅客购买并消费了。这部分价值,既有运输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又有具体劳动所转移的运输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价值。2.服务特性1)交通运输业提供的劳动没有制造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通过提供运输服务直接去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2)运输所提供的服务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交通运输业所提供的服务的使用价值同其他任何有形产品一样,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其价值也是由提供运输服务所需要的劳务支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此,运输服务可与商品或与其他服务产品之间实现等价交换。3)运输服务产品形成过程,与运输服务产品消费是同一过程。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它是物质生产部门,如果从产业结构层次划分的角度看,它属于第三产业,这主要是着眼于它的服务性功能。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逐渐转移的产业。第三产业作业三次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同第一、第二产业共同反映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组成状况,被用来研究经济部类、部门机构及其变化。3.基础设施特性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般都需要一些基础结构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方面:充足的运输系统;充足的能源与动力系统;充足的通信与信息系统。运输业与其它两个系统一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成为最为庞大、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群。1)运输基础设施的社会公益性根据经济学原理,基础设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公益性,运输基础设施也不例外。国家用纳税人缴纳的税费修建的基础设施,其受益者虽然也是社会成员,包括纳税人自己,但受益者和贡献者并不一定一一对应;对于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他的贡献与受益也不完全相等。这种现象本身反映了运输基础设施作为全社会使用、全社会拥有的社会公益性质。2)运输基础设施的商品属性运输基础设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运输基础设施能使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实现客货位移,产生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这是其使用价值。运输基础设施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且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其价值。因此,运输基础设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个一般商品所固有的属性。同其他商品一样,该属性是由生产运输基础设施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因此也具有使用价值。运输基础设施本质上是公共产品,但也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些商品属性。因此,许多国家对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多元化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形式进行或对其采取收费(类似于商品的等价交换形式)的方法进行。3)运输基础设施的网络特性实体网络:即有物质网络作为实体的社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电力、邮电、供水、供气等;网络型基础产业主要指属于实体网络的各个基础设施部门,共同构成了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一组相对特殊的经济部门,具有自然垄断性、公共性、外部性等经济特征,过去各国政府对这些产业一直进行了较强程度的经济管制,甚至直接进行垄断经营。自由化是目前网络型基础产业一个非常显著的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巨大,技术、环境的自由化可以引入私人资本,提高行业内的竞争,提高运输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引入竞争,提高效益;二是引入私人资本,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矛盾。4)运输基础设施的级差特性有些运输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级差特性。公路等级不同,提供相同服务时所产生的效益不同。完成相同运输工作量,使用高等级公路高出使用一般公路的效益,就被称为公路的级差效益,正如不同等级的土地具有级差地租一样。正是这种特别的效益性质决定了高等级公路的补偿形式可以采用区别于一般公路的补偿形式,具体讲就是可以对使用者进行“直接买卖交易”,即通过交费过路的方式对高等级公路进行价值补偿。其他运输基础设施也有类似的情形,但公路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总之,运输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部门又为全社会提供服务,还是支持社会经济总体运行的基础。基础设施特性常被用来研究社会再生产运行的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全民平衡问题。1.3交通运输业的的特点交通运输业是物质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中位置变化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1.交通运输业的种类复杂、经营范围大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向整个社会的各个行业,经营范围大,劳动对象品种复杂,故组织管理要求高。交通运输业的5种主要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由于交通运输业要提供一个完整的运输产品,因此要求5种运输方式相互协作,建立一个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2.交通运输业的产品空间位移是无形的交通运输业的对象是货物或旅客,不是运输部门自己生产的物质产品,运输不改变运输对象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属性,不创造一个有形的产品,不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而是使原来的使用价值保存下来,只改变其空间位置【1】。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服务的质量要求显得更加重要,它要求货物和旅客运输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3.运输产品不可储存,运输能力可以储存运输提供的产品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运输生产越多,能被消费就越多。对于运输供给者来说运输过程是生产过程,对于需求者来说,运输过程是消费过程。与其他商品不同,运输所产生的效用与生产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效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因为交通运输业可以划为第三产业,所以交通运输业具有第三产业的共同特点,即运输产品只能满足当时当地所发生的运输需求,而不能像其他产品那样满足作为交易产品执行的职能。由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运输业需要科学的运输组织。虽然运输产品不能储备,但运输能力可储备。运输企业通过编制合理的运输计划,如淡季安排维修保养,满足需求。还可以采用价格等营销手段,引导需求。4.交通运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