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情节(一轮21-25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著阅读复习第一轮《三国演义》21-25回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情节梳理填空】•董承以衣带诏暗结刘备等人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每日于后园种菜消遣,以为韬晦之计。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玄德于小亭畅饮,论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两个,刘备听闻一惊,急中生智,巧妙地掩饰了过去。•袁术使人归帝号于袁绍。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为逃出曹操控制,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人去迫。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不肯回去。•【情节梳理填空】•袁术兵败身死于淮南,徐璆qiú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刘备乘机占领了徐州。操听荀彧之计联合徐州刺史车胄欲杀刘备。陈登、陈珪又向刘备告密,关羽设计杀了车胄。•【经典情节复述】•1、煮酒论英雄•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背景)•一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并谈论当世英雄,欲加以试探。(原因)•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过程一)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过程二)突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好怕打雷,才掉了筷子。(过程三)•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结果)•【经典情节复述】•2、关公赚城斩车冑•袁术死后,刘备为脱离曹操控制留下军马保守徐州。(背景)•徐州守将为车胄,曹操知道刘备逃离后暗暗命令车胄陷害刘备,当时车胄和陈登商议,陈登设计欲伏兵瓮城边以除刘备。陈登之父陈珪念刘备仁慈爱民之心,命陈登告密给刘备,途中遇到关羽和张飞。(原因)•关羽料敌并设计伪装曹军援军,等车胄出城便一举拿下,后来车胄果然中计出城被关羽所斩。(过程)•关羽将车胄头去迎刘备,遂入徐州城。(结果)•【曹操】•踌躇满志、高瞻远瞩——评点天下英雄,极有识见。•诡诈阴鸷——不断试探•骄横霸气——刘备竟然瞒过曹操•【刘备】•韬光养晦——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在曹操掌控之中,所以故作木讷,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大智若愚•机智从容——危急时刻巧妙掩饰,从容应对,度过难关【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曹操评天下英雄•袁术——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名•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2:刘备为何要行韬晦之计?结合刘备当时的心理和处境加以分析。•参考答案:•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刘备参加了“奉诏讨贼”的秘密决策,但又不能走漏风声;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但又不敢流露在外而惹来祸水。•刘备处境也极为危险:助曹消灭吕布之后,被安排住在相府左近宅院,实际是受到监视。“操曰:‘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20回)•【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3:“韬晦之计”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何不将此事告诉结拜兄弟?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具体内容指“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意在表明自己胸无大志,非曹操对手。•不对关羽、张飞说明,足见其韬晦之深,惟恐他俩在言语上、行动上有失,影响大计。这个细节表明刘备的深谋远虑。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情节梳理填空】•刘备复夺徐州后,担心曹操前来攻击,听陈登之计,得郑玄(东汉经学大师,其侍婢以《诗经》之语对答,侧写名士之风流)之书与袁绍,向其求救。•袁绍手下谋士各执己见,袁绍踌躇不决,许攸、荀谌(chén)为其决断。袁绍令书记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写檄文讨伐曹操,陈琳的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操患头痛风,讨操檄文让曹操大吃一惊,汗流浃背,发汗后病也就好了(曹操因此而敬其才,后来免其死)。•曹操与众谋士商议迎敌,孔融认为袁绍势大,谋士名将众多,不可与战,荀彧则一一分析了袁绍部下的不足。曹操大加赞赏。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曹操一面领兵杀备,一面领兵拒绍。曹操使刘岱、王忠前往攻徐州。关公生擒王忠,张飞诈醉智擒刘岱(兵不厌诈——张飞粗中见细),放其回报曹操言备不反。•为防曹操来犯,刘备令云长守下邳,甘、糜二夫人亦在此安置,孙乾、糜竺等人守徐州,自己和张飞守小沛,以为掎角之势。•【经典情节复述】•1、张飞诈醉擒刘岱•刘岱、王忠奉曹操之命进攻徐州。(背景)•关羽擒了王忠,张飞邀功心切,刘岱却任其叫骂,坚守不出。(原因)•张飞情急计生,假作酒醉,打一士卒,又暗中将其放走,使他误传信息,诱使刘岱上当。(苦肉计、反间计)•最后一举将刘岱生擒。(结果)•【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试结合本回情节分析袁绍阵营内部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正如荀彧所言:“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兼容,必生内变。”•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袁绍心怀疑惑,不思进兵。•【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2:你觉得曹操读到陈琳的檄文为何会头风病不药而愈?历史上有哪位与曹操此举类似的人物?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是如何对待陈琳的?•参考答案:•曹操“患头风,卧病在床”时,手下将袁绍讨伐他的檄文给他看,因陈琳起草的这篇檄文义正辞严,文笔犀利,击中要害,使他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头风霍然而愈。•——此与“闻许劭之言而大喜”同一意也。人莫能识其奸雄,而有人能识之,彼亦自以为知己;人莫能斥其罪恶,而有人焉能斥之,彼亦自以为快心。骂人者骂得切中要害,受骂者岂不觉爽乎!武曌见骆宾王檄,叹曰:“有如此才而不用,宰相之过也。”使武曌见檄而怒骂宾王,便不成武曌;使曹操见檄而怒骂陈琳,便不成曹操矣。(毛宗岗)•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不再计较。曹操的雅量和陈琳的智慧•曹操是三国里最有名的奸雄。奸是说他诡计多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雄则表明他并非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他有英气、有壮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杀陈琳,颇能体现后一种风范,因此被人赞不绝口。•曹操是聪明的。他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所谓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于袁绍,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杀掉陈琳,虽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也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我所用。陈琳是难得的人才,又痛骂过曹操,现在居然在曹营感激涕零地干革命工作,不啻是一个绝妙的广告。曹操此举不仅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且很能吸引读书人,可谓一箭双雕。•另一方面,故事的配角陈琳也很识趣。同样名列“建安七子”,陈琳不似孔融的行为乖张、好作讽诵,有事没事去得罪曹操。陈琳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处处为主上考虑的角色,又一再强调自己人微言轻、身不由己的困境,从而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内心未必不痛苦,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就饱含了忧国忧民的哀伤。但陈琳明白,他一介书生,没有一兵一卒,纵然做幕宾提意见,听不听也还在人主。陈琳早年劝谏何进,后者不听,他也无可如何。陈琳这辈子唯一成功的“大事”,大约是从袁绍刀口下把崔琰救了下来,也仅此而已。无论是箭在弦上的无奈,还是曹操利用他获取一箭双雕的“利润”,陈琳只是这些实力派手中的“箭”——何时射出,靶心何处,都不由得他。•同为才华丰赡的文人,杨修在这点上远不如陈琳,他显然没有摆正位置,硬要拿自己的桀骜不驯顶撞曹操的度量。杨修不明白,曹操可以原谅对自己利益无所损害的陈琳,却决不能放过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之间继承人争夺战的杨修。曹操既已选定曹丕为接班人,对与曹植意气相投的杨修便早怀杀意。杨修太聪明、太犀利、太显山露水,留在曹植身边,将来难免成为不安定因素。“鸡肋”不过是个由头,剪除后患才是关键。陈琳则不像杨修那般扬才露己,最重要的是陈琳始终安安心心做他的文学侍从,与政治斗争保持相当的距离。他知道,一旦关系到根本利益,统治者是从不手软的。这是陈琳的高明处,或许,也是他委曲求全的无奈选择。•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陈琳病死。虽称不上善终,比起弥衡的被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以及杨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运多了。这得感谢曹操。精于算计是一回事,但生杀大权毕竟牢牢握在手中,设想曹操要是一时没忍住把陈琳杀了呢?杀了就杀了,不过是多一缕冤魂罢了。如此,不管陈琳怎样明哲保身,恐怕也无济于事。好在智慧的陈琳不乏运气,遇见一个杀人还算讲点“原则”的主子。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情节梳理填空】•曹操、袁绍皆欲招安张绣,张绣从贾怀计(分析了从操之三便)而降操,操不记旧怨。•曹操欲招降刘表,孔融上表推荐祢横。曹操待祢衡无礼,狂傲的祢衡击鼓骂曹,曹操借他人之手而除之。•董承病,和太医吉平密谋,董承家奴向操告密。吉平在曹操的药中下毒,被曹操发现。吉平撞阶而死。曹操监禁董承、王子服等,搜出了带诏并义状,欲废献帝立新君。•【经典情节复述】•1、击鼓骂曹(祢衡之死)•曹操欲招降刘表,孔融上表推荐祢横。•曹操待祢衡无礼,狂傲的祢衡遂将曹操手下文武尽数辱骂一番。曹操便令其为鼓吏以辱之。(先骂群臣)•来日大宴宾客,祢衡先是穿旧衣击鼓为《渔阳三过》,继而又脱衣裸体,辱骂曹操污浊。(击鼓骂曹)•怀恨在心的曹操命祢衡去劝刘表归降,想借刘表之手杀之。刘表看破曹操的心思,故意不杀祢衡,而让祢衡去见黄祖。黄祖醉酒,不堪忍受祢衡的讥讽,终于杀死了祢衡。(借刀杀人)•曹操终于达到目的,大笑其为“腐儒舌剑”。•补充思考1:祢衡击鼓骂曹时,曹为何不杀他?•因为祢衡才学天下闻名,“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是当世名流,曹操杀他怕坏了自己招贤爱才的名声。故让他去劝刘表投降,刘表识破也不杀他,使见黄祖,黄祖斩祢衡。•补充思考2:“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这段唱词骂的是谁?击鼓之人有何性格?•答:骂的是曹操,击鼓人是祢衡,他的性格高傲,不为威武所屈。•【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陈琳骂曹而终为之所用,祢衡骂曹而终被借曹操他人之手除之,何也?•参考答案:祢衡骂操以口,陈琳骂操以笔。虽同一骂,而衡之骂操,自骂者也;琳之骂操,代人骂者也。夫自骂之与代人骂,则有间矣。琳之言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使操用之以射人,则其代操骂敌,亦犹是也。陈琳骂操,而终于事操;祢衡骂操,则必不事操。代人骂者可降,自骂者断不降,此操之所以不杀琳而必杀衡欤!(毛宗岗)•祢衡的死使人感到惋惜,他太傲慢了,又生活在一个群雄逐鹿杀人如同儿戏的时代。如果隐逸山林或躲匿民间也可全身而退。但在游走于朝廷庙堂之上,如同游走在刀刃之上的年代。祢衡目空一切、心高气傲、出言不逊、狂傲无礼,他的死也被注定。祢衡之死•祢衡的狂妄是他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依他的个性,大概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天生一个愤青,天生一张臭嘴,说话没有轻重。不知道保护自己,只一味地逞口舌之快。(祢衡骂人的特点是:1.他无法不骂人;2.他从来不考虑给对方留点面子;3.他也从来不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么一个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动乱、军阀割据专权的东汉末年,所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祢衡大骂曹操也是一种抗争,充分体现了一介儒生面对强权的铮铮傲骨。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深恶痛绝,当整个朝廷上下对其唯唯诺诺之时,当万众百姓敢怒不敢言之际,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当面痛快淋漓地斥之为“奸贼”,这何尝不是一种大丈夫的胆气呢?•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丧首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不幸被“闭以雕笼,剪其翅羽”,失去自由。祢衡显然是以鹦鹉自况,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闷心情,反映出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