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化散文阳关雪15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1.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2.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重点)(难点)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其散文体现了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范例。余秋雨写作《文化苦旅》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作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是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一读一读字音tàzhūjǐtān下榻()侏()儒山脊()坍()朔()风关隘()土谪()官shuòàizhé二写一写字形诀墩笳jué()别土dūn()胡jiā()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请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文章整体结构:一、(第1节)决意冒雪寻访阳关二、(第2—6节)寻访阳关途中所见:雪地、荒漠、坟堆三、(第7—14节)阳关怀古逼近阳关—到达阳关—阳关风雪—唐人风范四、(第15节)告别阳关1.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开头句子的作用。内容上:交代了作者这次的寻访是源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情结,暗示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表达了作者对阳关的向往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2.老者劝“我”不要去的理由有哪些?这里写老者劝阻有何作用?(1)三条理由:路远,没啥好看的,下雪。(2)作用:老者的劝阻,渲染了阳关之行的“不值得”,衬托了古代文人(王维)吸引力之大以及作者访古热情之高。3.阅读第2段,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答案】不矛盾。前一句是说在一无所有的荒漠中,人被放大,有顶天立地之感。后一句是说在广阔的大地和无尽的时光前,人是何等的渺小。这两句由对阳关所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过渡到对阳关历史、文化内涵的追溯和探寻。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第⑥段“如雨的马蹄……”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化实为虚,用三组排比再现了三个画面:征人驰骋沙场,家人刻骨思念,将军故乡诀别。表达作者对古代热血男儿的敬慕和同情。具体来说,三个“如……”从场面、声音、气氛等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浩大与血腥;接着的“中原……夜哭”说明了战争参与者的背景:他们抛下自己的质朴身份(“白发”——儿子、“春闺”——丈夫、“稚儿”——父亲)从四面八方(中原、江南、湖湘)来到这里,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最后“故乡柳荫……军旗”用特写镜头的形式描绘了将士们的生离死别。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4.第⑨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答案】前一句是作者看到的实景,后一句是作者内心的信仰: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沙漠中的雪那般消逝。5.6.结合⑨⑩段回答: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答案】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在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朋友情至上,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写王维的温厚是为了引出下文唐人的风范。7.阅读文章的第11段,说说唐人的风范表现在哪些地方?1.目光很远,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2.步履放达、豪迈。3.形体健美,目光平静,神采自信。8.联系语境,谈谈你对11段最后“凄迷”一词的理解。【答案】“凄迷”的不仅是阳关的风雪,更是阳关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这里的中华文化,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倒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中。当然,“凄迷”的还有作者的心境:唐代没有“把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导致作者内心满是遗憾、失落之情,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坍塌的议论。10.阅读第13、14段,说说“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因为:(1)一千多年的古战场,曾经验证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而后来只成为谪官逐臣的哀叹。(2)以前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的胡笳和羌笛却成了士兵们心头的哀音。11.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联系全文看写“雪”有什么作用?【答案】点题,交代了作者踏访阳关的时令,烘托了作者内心的伤感等情绪,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答案】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作者的心中之“苦”——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心痛。【难点探究】1.本文节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答案】结尾处,作者的无奈和忧虑是他面对历史的沧桑而产生的,他的感慨主要是源于封建政治对文化艺术的漠视,乃至扼杀,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忧虑。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根。阳关在历史的风雪中凄迷了,辉煌的唐人风范也倒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如此,阿房宫、圆明园等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倒下了,现在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化和文化载体正面临逝去的危险。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保护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并使之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难点探究】2.文章结尾处流露出了作者忧虑和无奈的心情,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阳关雪打听阳关→历史文化情结走向阳关→在沙漠:赞美天地、行人在古战场:联想中华历史的荒原在阳关前:感叹古址荒落阳关怀古→唐人风范:欣赏、仰慕阳关坍塌:遗憾、悲凉离开阳关→淡淡哀愁探寻民族精神,呼唤中华文化作者通过写自己踏访阳关的经历,对这一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揭露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扼杀。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痛惜之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热爱。1.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作者用凝练、深沉的语言描写了前往阳关途中的所见——沙漠、坟堆、古战场,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将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沉重的文化反思艺术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俯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2.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沙漠雪景的描写,不仅写出了阳关雪的纯净、广阔,天地一色的特征,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热爱和敬重。接着又通过对孤寂的山脊、落寞的坟堆、萧条的古战场、冰海冻浪的阳关古址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情感深沉厚重。3.语言华丽典雅、旁征博引,叙述、议论、描写融会贯通,充溢着一种贵族气质。如文中对古战场的描写:“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朔风中的军旗。”整齐的句式,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4.形散神聚,杂而不乱。本文开篇写寻访阳关,叙事中又穿插境界开阔的写景、思接千载的联想、想象和各种文化知识,显得随性庞杂。但事实上文章始终都未脱离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探求,时时处处紧扣住说理、抒情的中心。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