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点睛,尽意渲染——提升学生“点染”手法的理解、鉴赏和运用能力授课教师:琴诗美学之“点染”点染本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法。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使用,画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图。诗学之“点染”点指点明情感的内涵。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案例剖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众多秋天意象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点明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点评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染点点评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先写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刻意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为”点”睛之笔。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眼,文中有文眼。它或点出全词的主题,或定下全词的基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词中有染,有了景物对情感的渲染烘托,就会拓展词境,深化词心,使读者更加具体、形象的把握。点染结合,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点染”作用谈鉴赏演练《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问:鉴赏本诗所运用的点染手法答:归思”是点,点明了思念的主题,定下了全诗悲伤的情感基调;“秋雨”、“雁声”是染,描绘了一幅秋雨夜独闻雁声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凄冷、孤独的情境,进一步烘托了主人公思念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总括钱塘繁华)(居民区繁华)(钱塘湖雄伟壮丽)(人民富有)(总括湖山之美)(民众悠闲的生活)(长官休闲生活)(歌颂地方官政绩)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点染艺术手法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试从点染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参考答案:“回首天涯”为点,“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为染。最后一句,作者把渺远无际之天涯作为大背景,在其上勾勒出一抹已不能给人以暖意的夕阳余晖和几只在寒风中哀啼的乌鸦,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意境,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主题。写作运用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多真情实感,少无病呻吟。写作中如果适时运用“点染”手法,会增色不少。写一段运用“点染手法”的话语片段示例: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的我,对故乡是极为思念的。村落前的石板桥上是否仍泛着苔痕的青绿?街巷的邻居旧人谈论的往事是否依然如烟?家门口的奶奶那紧皱的眉头又是否藏着心事。点染不仅是诗歌中的艺术技巧,写作中同样可以运用。学好点染,不仅懂得做题,更懂得运用。总结归纳(2015年高考重庆卷古诗词鉴赏材料)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再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古诗词鉴赏材料):晓上空泠峡王闿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点染点染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