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诗词赏析专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诗人、诗歌、生活、寓意的关系生活诗人意义读者提供资源含情创作巧妙鉴赏凝结寓意2/22/2020(一)、什么是形象?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二)、形象的特点: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视觉感受有:明暗阔狭虚实动静强弱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听觉感受有:闹、静、美妙动听、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嗅觉感受有:香、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味觉感受有:酸甜苦辣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触觉感受有:寒冷温暖凉爽燥热疼痛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三)诗歌形象分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偏重写景的诗歌)事物形象(偏重咏物的诗歌)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一、鉴赏景物形象“一切景语即情语也。”——清·王国维意:诗人主观情感象:诗中客观形象人物景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题型——意象类]9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境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2010天津卷步步高151页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1.暮春飞花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金缕曲闻杜鹃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此词题为闻杜鹃,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自己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求取仕进,长亭薄暮,几声鹃鸣,勾引起了羁旅之愁,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写作此词时,词人已经五十三岁,此时听到鹃声,既产生黍离、麦秀的亡国之叹,又产生许多联想:由蜀天子杜宇联想到被掳北去的恭帝。遥拜之时,泪如雨下。下阕描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当词人重来临安的时候,哀民遍地,一派黄竹歌声。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写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为抗击元军英勇献身,只得梦回家山。临安陷落后人烟稀少。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聊难行。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却不能诉说人间悲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8.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9.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堪迟:意为勉强迟迟行进。策:安边之策。8.(5分)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2分)交代了时间、地点,(1分)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1分)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1分)9.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每点2分,共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2010江西卷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2012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译文】清晨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木叶满天飘舞着。深秋天寒,时时听到大雁鸣声惶急。一年将尽,可我的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散了开去。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2012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古代诗歌常见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自然类4、送别场所意象类别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菊花、梅花、松柏、梧桐、莲、芳草、芭蕉、竹子、兰花、牡丹、桃花、杨花1、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贞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隐逸高洁脱俗)。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2、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梅花是冬天盛开的花,梅花盛开预示春天即将到来。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3、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喻坚贞高洁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4、莲(1)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2)清白,高洁,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5、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尽凄凉悲伤之情。6.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乌衣巷。7.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8.柳——离情的象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状,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自灞陵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