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知识培训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学智慧初窥市场部彭宁佛教知识讲座(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卍目录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一、为什么学佛二、起源与分支三、部分基础知识四、佛经五、禅宗六、禅门公案七、回向一、为什么学佛卍为什么学佛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为什么学佛卍为什么学佛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有人经常问连锁店开得最好的是哪一家,不是麦当劳,不是肯德基,不是家乐福,也不是沃尔玛。连锁店开的最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调查仍然是释迦牟尼。人家的连锁店开到了全世界,而且早就超过了千年老字号,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也是他们。人家的团队法事一致,着装整齐。融资能力最强的也是他们,而且人家融来的资基本不用还贷。所以人家根本不怕这个危机,那个危机,越危机人家的生意越好。房地产搞得最好的也是他们,全世界的风水宝地,名胜大川人家早就免费全都盖上房子。现在你试试九华山,你给100个亿,会转让给你吗?五台山你给100个亿,会转让给你吗?普陀山你给100个亿,会转让给你吗?绝不会。所以皇帝把寝宫都倒出来给来给人家盖分店,在北京,那叫雍和宫。一个人有出世的智慧,再干入世的事情,他干的事就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翟鸿燊《点亮心灯》还有:稻盛和夫《活法》二、起源与分支卍起源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起源卍起源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宗教:都有一个主宰的神,大都有偶像。佛教:佛者,觉也,即觉悟的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明心见性,人人皆可见性成佛;不拜偶像;佛教不是宗教,佛陀的遗教。佛教,是不是宗教?卍分支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小乘教主要在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佛陀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小乘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佛教的教义。大乘教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按照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修道成佛,所以应该拓宽渠道,主张不但僧众可以涅盘,一般俗家弟子也可以达到,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西藏、蒙古、中国和日本等佛教:大乘,小乘卍分支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读(sheng四声)。大乘佛教形成于中国,乃是为了传播而借用道教形式和义理所产生的一种合适中国人的宗教,而后传播至中亚、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汉传的主流。大乘思想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或散财,放生,捐献等等。小乘——罗汉,自了汉;大乘——菩萨,自觉而觉他,利人。大乘卍分支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小乘:成实宗,俱舍宗大乘: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密宗,又称藏传佛教,很多说是小乘,或金刚乘)中国佛教卍分支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分支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三、部分基础知识卍机缘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根器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根器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佛陀在世时,有一个跟随佛陀出家的徒弟周利槃陀伽尊者。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对佛陀的讲经说法,始终不能领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门而入道,于是传授他一套咒语,让他时时刻刻诵咒不辍,从此行门下手最终也能趋向菩提大道。无奈,此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无比,不仅大段的咒语念诵不下来,即便最短的三两言的咒语,也无法成诵。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团中被安排作清洁工作,每天手持扫帚,清扫地面,可以说是扫帚不离手。慈悲而又具有无穷智慧的佛陀,观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机后,于是传授给他一套特别的法门,告诉她只要依此法门,一门深入、常时熏修,定得佛果。这个法门就是念诵“扫帚”,因为扫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离手的工具,而看着这个工具念着这个工具,不会使心念游移。可是,开始周利槃陀伽还是无法顺利的念诵“扫帚”,他念了“扫”,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扫”。但是,周利槃陀伽对佛陀有着绝对的、无可动摇的信心,他坚信佛陀为他指示的这个法门,是自己得以解脱的最妙法门,也是他自己最后的机会。自己的愚笨来源于过去生过去世的罪业,自己只有以精进努力的修行,来洗刷罪业。二十一天后,也终于得悟。一个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个谨遵佛陀教导的周利槃陀伽,已经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状态,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圣哲。从此恭列于佛陀的诸多大弟子之中,圆瑛法师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这样介绍周利槃陀伽:“于三七日,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得阿罗汉果,具足辩才,义持第一。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若肯发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诵扫帚,亦能证果。如若念佛,岂不成佛,此其证也。”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般若(妙智慧)六度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1.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2.无畏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3.法布施——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布施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持戒——严守戒律,始能塑出端庄法相,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当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它奢华歌舞,令人目迷神乱,香烟等亦当禁戒,以维身心清静。持戒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忍辱——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忍辱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精进——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精进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禅定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辨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般若卍六度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四法印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诸漏皆苦:一切情绪皆苦,执着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一切暂时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缘构成的,合成的。涅盘寂静:涅盘超越概念,超越一切,舍离一切,无执着于一切,包括涅磐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四法印卍三世诸佛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三世诸佛横三世佛(空间):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竖三世佛(时间):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卍三世诸佛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阿弥陀佛(梵文音译,梵名amita),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是佛教中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大乘佛教各宗多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为归,但是净土宗则以专心信愿念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西方极乐世界简称极乐世界,是佛教中西方世界佛「阿弥陀佛」依因地修行所发之四十八大愿感得之庄严、清净、平等之世界。此世界人民皆是七宝池中莲花化生的阿罗汉。卍三世诸佛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延生续命。卍四大菩萨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四大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是指发大心愿的人,在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卍四大菩萨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四大菩萨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四大菩萨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卍四弘誓愿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卍四无量心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悲、喜、舍,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无量既指没有边际,也指没有人我的领域,须菩提有感而泣,是他所有的菩萨无量心的显现。四无量心卍四无量心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卍轮回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轮回,三界六道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卍轮回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三界(1)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2)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3)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卍轮回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六道六道,,指有情众生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卍轮回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六道地狱:指受生命原有的魔性冲动所支配,痛苦紧深重;饿鬼:指人受欲望支配的状态,欲望达不到,痛苦得不能自已;畜牲:指在比自己强大的事物面前恐怖、战栗、被奴役的状态;修罗:是为斗争和竞争心所驱使的胜利骄傲的心理状态;人道:指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中拼搏向上的状态;天道:指理想实现,充满欢乐的状态,但这种满足还是物欲及荣誉心的满足,还只是阶段性的幸福。卍五蕴佛教智慧与知识探讨五蕴(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