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红楼梦》诗与画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情感最为强烈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从不张扬。因为它们是高度概括的艺术精魂。中国的诗画讲究超脱,追求诗画之外的意境,超脱造就意境的唯美,然而超脱的背后却源自创作者自我情感的不可解脱。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道出《红楼梦》的创作价值“以生活为煤,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这与中国诗画的理论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成就了《红楼梦》的诗画双绝。作为小说的《红楼梦》,探究其诗画双绝,就不能不从小说的三个方面进行深思,即小说世界的主旨意蕴,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艺术。一、小说世界主旨意蕴的诗画倾向小说世界充满着极幻极真的思想内涵,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介绍了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暗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一生悲剧,作者的寓意和人物命运起伏都十分巧妙地隐伏其中。在这短短的几回之中整篇小说的脉络、主要情节几乎都交代完整了,这怎能不让读者读来觉着凝练如诗,明了如画,一览无遗。小说所要表达的是人生对尘世的感悟,并将这人物的感悟生动化、细致化,使后人读之有所感,有所悟。而后人的理解领悟便基于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正如鲁迅所讲:“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于是“玉”便成了小说的“禅机”。读者在一次一次阅读中领悟“禅机”,也就是与作者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与寻问,自古诗画多禅机,这是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便早已印证的道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宝玉最终遁入佛门。小说世界中充斥着种种矛盾:色空、梦幻、现实、出世、入世……这使人而不得解脱。这缘于作者并不是厌世,并不是劝人从尘梦中醒来。他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我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耿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耿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诗人、画家多情,而作为小说家则并不能多情,否则他的作品将无法维持继写,因为情感的延续太痛苦,曹雪芹作为例外将小说写得如诗如画、艳若桃花。二、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画倾向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诗画的倾向表现得更加明显,绘画特色更甚。首先,表现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采用一种绘画方式皴染,如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色,是通过他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其次,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独特之处在对比中突显出来,这种互照互映方式在绘画中称作“互现式”,如欲绘风之急,特描草之韧,欲绘草之韧,特描风之急。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性格便犹如绘画中所举风、草的例子。两者同是美丽的少女,但一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是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悲情和冲动;一个是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足见作者的“绘画”的功力。除了上述的精刻细描之外,《红楼梦》的“速描”也十分出彩,淡淡的几笔便画出人物的鲜明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简单几笔,便把两个丫头勾画出来。三、叙事艺术的诗画倾向小说创作将写实与诗画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着青春的激情。诗画的结合把《红楼梦》装点得如山如水、如烟如雾,使每一个“游玩”其中之人沉醉不堪,却又略带几分辛酸。作品善于借景抒情,并且再将情的浓厚、深沉、真挚浸润于景,从而创造诗画一体的完美意境。小说中的爱情、青春和生命都不再孤独,都被赋以诗、画的外衣,唱出人间凄美的毁灭的悲剧。“慧紫鹃情词试莽玉”,使宝玉大病之后越发对黛玉痴情,当他看到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树,先是“仰望杏子不舍”,接着又对岫烟择夫之事反复推求,“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在悲叹之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又触景生情。这里的景不过一杏一雀,却挑起宝玉许多感情的活动。宝玉对黛玉的痴情,对一切美好世事的爱怜之情,得到诗意的描绘。作者将诗画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如黛玉葬花时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湘云醉卧石凳红香散乱,衬着蜂蝶飞舞;宝黛在沁芳闸同读《西厢记》时落红阵阵,衬着白瀑银练等等,诗境入画,画中有诗,从而使人物更加神采飞扬,景致更有气韵。作品也因此渗入了抒情因素,更具有一种空灵、高雅、优美诗画风格。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画家的功力绘制出小说的诗画世界。没有诗画的《红楼梦》便如陆上之船,虽然精工绝美却毫无神韵。有诗画之美,才有《红楼梦》之美;有诗画之意境,才有《红楼梦》之神韵;有诗画之情,才有《红楼梦》之浓烈醇香……参考文献1.《红楼梦》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红楼梦探真》徐乃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曹雪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