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2第二章:环境P2第三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P4第五章: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P18第六章:病人的清洁卫生P21第七章:休息与活动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28第十章:冷、热疗法P42第一章:绪论基础护理学是学习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是运用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的课程。基础护理学以病人为中心,针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层面的健康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满足病人的需要,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健康的最佳状态。护理目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学习内容:环境、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病人的安全与职业防护、病人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医疗与护理文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给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疼痛病人的护理、病情观察急危重病人的管理及临终护理。学习目的:获得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实验室学习实践学习法课程的学习方法临床学习反思学习法总之,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学习其他临床护理学专业课程的基础。第二章:环境第一节:环境与健康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出生日期:1820.05.12)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够延缓或加速疾病和死亡的过程”。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护理理论家罗伊把环境定义为“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内环境: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气候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地形、地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失衡对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污染)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社会阶层、社会关系、文化因素、生活方式、卫生服务体系)护理的基本任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护士的职责:1、帮助发现环境中对人类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因素。2、护士在与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接触的日常工作中,应告知他们如何防护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制品及具有放射线的废物等,并应用环境知识指导其预防和减轻潜在性危险。3、采取措施预防环境因素对健康所造成的威胁。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个体、家庭、社区及社会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方法。4、与卫生部门共同协作,找出住宅区对环境及健康的威胁因素。5、帮助社区处理环境卫生问题。6、参与研究和提供措施,早期预防各种有害环境的因素;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二节:医院环境医院环境特点:服务专业性安全舒适性(首先满足安全):治疗性安全、生物环境安全、关系和谐性管理统一性文化特殊性医院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性质划分:物理环境(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医疗服务环境、医院管理环境2、按环境地点划分:门诊环境急诊环境病区环境医院物理环境条件的调控:1、空间:每个病区设30—40张病床为宜,每间病房宜设2—4张病床或单床,尽量配有卫生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2、温度:普通病室温度保持在18--22℃为宜,新生儿室、老年病房、产房、手术室以22--24℃为宜。3、湿度:适宜的病房湿度为50%--60%。4、通风: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或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5、噪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噪声标准,白天较理想的噪声强度是35—40dB。当其强度高达120dB以上时,可造成高频率的听力损害,甚至永久性失聪。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6、光线7、装饰文化环境的调控:1、人际关系:护患关系(语言、行为、情绪、工作态度)病友关系2、医院规章制度:耐心解释,取得理解维护病人的自主权满足病人需求,尊重探视人员提供有关信息与健康教育尊重病人的隐私权鼓励病人自我照顾医院门诊环境的调控:1、门诊设置和布局2、门诊环境的管理:预检分诊组织候诊与就诊治疗消毒隔离健康教育保健门诊医院急诊环境的调控:1、急诊设置和布局2、急诊环境的管理:预检分诊抢救物品准备: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和定期检查维修)抢救工作配合抢救留院观察:一般病人的留观时间是3—7天医院病区环境的调控:1、病区设置和布局2、病区环境的管理第三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目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的关键措施:“消毒灭菌、手卫生、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第一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一)医院感染的概念:是指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疗相关感染。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为住院病人。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医院感染的分类:1.按病原体的来源分类(1)内源性医院感染:又称自身医院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为病人体内或体表的常居菌或暂居菌。2)外源性医院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个体或环境。2.按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分: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放线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及寄生虫感染等,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和真菌为主。每一类感染按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羌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等。3.按感染发生的部位分: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一)机体自身因素:1、生理因素:性别、年龄等2、病理因素:由于疾病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3、心理因素:个人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二)机体外在因素:1、诊疗活动:侵袭性操作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抗菌药物使用2、医院环境3、医院管理体制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一)感染源:又称病原微生物贮源,指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主要分为两类:1.内源性感染源:来自病人本人,既可导致自身感染,也可传播他人2.外源性感染源:来自病人之外的宿主或医院环境,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1.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分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2.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3.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4.其他途径:如通过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生物媒介传播。(三)易感宿主: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如将易感者作为一个总体,则称为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常见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婴幼儿及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营养不良者手术时间长或住院时间长者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加强感染管理监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切断感染链加强医院感染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适用于各类物体表面,也是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必要步骤。常用方法:水洗、清洁剂或去污剂去污、机械去污、超声清洗等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分为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流程: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并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灭菌保证水平:灭菌处理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一、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利用物理因素如热力、辐射、过滤等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主要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活、细胞膜和细胞壁发生改变而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是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干热法:燃烧法、干烤法湿热法:压力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低温蒸汽法、流通蒸汽法干热法和湿热法比较:2、辐射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而致细菌死亡。日光曝晒法:适用床垫、被服、书籍等物品消毒。曝晒6小时,并定时翻动。紫外线消毒法:消毒使用C波紫外线:波长250~270nm,杀菌作用最强为253.7nm。紫外灯照射:距地面1.8~2.2m,≥1.5W/m3,时间≥30分钟。臭氧消毒法:空气消毒,臭氧浓度20mg/m3,作用30分钟;水消毒,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物品表面消毒,臭氧浓度60mg/m3,作用60~120分钟。3.电离辐射灭菌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发射高能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进行辐射灭菌。适用:不耐热的物品如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等在常温下的灭菌,又称“冷灭菌”。注意事项:放射线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为增强γ射线的杀菌作用,应在有氧环境下进行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4.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法:在特定的电场内,过氧化氢气体发生电离反应,形成低密度电离气体云,具有很强杀菌作用。适用:不耐热、不耐湿的诊疗器械的灭菌方法:浓度>6mg/L,灭菌腔壁温度45~65℃,灭菌周期28~75分钟。5.微波消毒法:适用于餐饮具消毒注意事项:应避免小剂量长期接触或大剂量照射不用金属容器盛放物品待消毒的物品应浸入水中或用湿布包裹被消毒的物品应为小件或不太厚6.机械除菌法:用机械的方法(冲洗、刷、擦、扫、抹、铲除或过滤等)除掉物品表面、水中、空气中及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减少微生物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常用层流通风和过滤除菌法。层流通风:室外空气通过孔隙小于0.2μm的高效过滤器以垂直或水平两种气流呈流线状流入室内,再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过滤除菌:待消毒的介质通过规定孔径的过滤材料,去除气体或液体中的微生物。(二)化学消毒灭菌法1、原理: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微生物的代谢、生长和繁殖适用:凡不适用于物理消毒灭菌的物品,如:病人的皮肤、黏膜、排泄物及周围环境、光学仪器、金属锐器以及某些塑料制品的消毒2、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化学制剂。如戊二醇、环氧乙烷。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化学制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化学制剂。如乙醇、碘伏、漂白粉精、复方氯己定。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化学制剂。如苯扎溴铵溶液、氯己定。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合理使用,能不用时则不用,必须用时尽量少用。根据物品的性能和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待消毒的物品必须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