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品位做智慧型教师石岩公学初中部许家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教师即研究者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本书。用脚走路,越走越远;用心走路,越走越好!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教学上的有心人,有心才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从孔子到夸美纽斯;从老子到苏格拉底;从苏霍姆林斯基到杜威;从蔡元培到陶行知......无一不是学识渊博,才高八斗,人格高尚的大师。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教育家,是因为我们的哲学修养不够高深,我们的人生观过于浮澡,我们的学识过于浅薄,我们的人格不够高尚;我们之所以难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我们的思想过于平庸,我们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探究欲,执着的进取心和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一、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1)教育是产业——朱鎔基;(2)教育是分数——家长;(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课本;(4)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家;(5)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6)教育就是当孩子离开学校什么都忘记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7)教育就是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一、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周济)教育原则之一:以爱育人——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斯霞)——每当我来到孩子们中间,我的心、我的情就完全被他们占有了。我爱孩子们,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中我享受到了金钱买不来的幸福(孙维刚)——什么是爱!爱是同情善良的禀赋是尊重宽容的胸襟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洞察心灵的智慧是孜孜以求的执着是一个灵魂震撼另一个灵魂的感动是润物无声的春风化雨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境界是“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的换位体省是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合一的中庸之道——爱的最高境界:当爱成为习惯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教60年,从没有请过一次学生家长;从教60年,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教60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霍懋征老师——这就是大爱、大气、大智慧(8)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充满希望和理想一、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原则之二:激励育人——教师应当成为每个学生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以诗励人(教育当是诗性的世界)之一:(用诗和学生对话)人生岂止几个秋/醉生梦死凭何求/男人当立雄心志/要说美女属洋妞(莫放青春付水流)之二:(致高三同学)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明天,我们将要各奔南北东西/伸出手握住我们所有相识的日子/三年不长/人生不易/要好好把握/应轻轻珍惜//三年不长/江南的风雨已把我们浇灌成青春粗壮/别抱怨数学枯燥,物理抽象,历史太悠长/不要说老师苛刻,考场无情,生活多惆怅/是骆驼就该踩响孤寂的旅途/是风帆就该踏破千层恶浪//无须用华丽的语言去装饰一个廉价的祝愿/只想用我的心紧握你们的手/高三的朋友啊,前途珍重!之三:(08届毕业班中考动员与师生共勉):曾迎来了多少希望的早晨曾奋斗了多少播种的春天卧薪尝胆一剑磨十年几番汗水几番熬煎而今,剑出鞘利剑所指我们义无反顾我们勇往直前任重道远,我们快马加鞭山重水复,我们万死不变管它雄关漫道管它恶浪滔天没有什么能阻挡夸父追日的脚步没有什么能熄灭愚公移山的信念冲锋陷阵的征途上已响彻舍我其谁的诤诤誓言“七连冠”的光辉史册上我们要续写更壮美的诗篇使命!荣誉!奋斗!拼搏!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考试是学习在考试中学会考试在考试中不断成长有成功后的自信更有失败后的奋起——之四:与考试共舞考试是国粹在中国,每个人都要面对考试逢进必考这是国人的生存状态考试是情结考试是为实现一个庄严的目的而发生考试维系着我们十年的苦苦追求成全着有志者的远大理想人生本身就是一场考试让我们从容地与考试共舞潇洒地面对考试超越考试考试是机遇不在考试中倒下就在考试中雄起考试是挑战它激发了蕴藏于心底的想象力催化了与生俱来的强者意识磨励着永不服输的勇士斗志考试是战斗考场不同情眼泪考场只相信实力(9)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举一反三。一、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原则之三:自育育人——教育原则之四:活动育人——教育原则之五:榜样育人——教育原则之六:文化育人(地铁中的莫扎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情与理(2)知与行(3)严与爱(4)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5)道德统一目标与道德层次性(6)道德教育与宗教信仰二、审视德育——处理好几个关系——道德统一目标与道德层次性问题:张人杰教授在批判传统教育目标千人一面,要求过高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四个层面: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比如:93年世界各国宗教领袖在美国开会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中的一条伦理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四个层面要求可划分为己之所欲,先施于人----应该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须做到的人施诸己,也施于人----允许存在的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坚决反对的[案例:子贡赎人]——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的四层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德教育与宗教信仰问题道德的最高境界:当道德成为信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儒家—自强不息、忠恕仁爱道家—厚德载物、清静无为释家—宽容空明、善恶有报三.审视学习——什么是学习第一,学习就是鉴别。马登指出:“以某种方式学习认识事物或现象就是从对象中区分出一些主要的特征并将注意力同时聚焦于这些特征。”第二,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这就是马登所指出的“鉴别意味并仅仅意味着主体依据自己先前的关于多多少少有所差异的对象的认知而从物质的、文化的或感觉的世界中辨认出、察觉到了某个特征。”第三,如果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那么,主体所能同时经验到的关于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变异的维数(thedimensionsofvariation)就直接决定了可能的学习空间。这也就是说,“在各个情景下(学生)可能经验到什么样的变异应被看成对于学习活动的最大限制”;进而,“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第四,与重复练习的数量相比,在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练习中所包含的变异的性质。第五,联系发展目标从宏观的角度强调了所说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未来作好准备,由于未来的社会显然不同于今天,并将具有更大的变异(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就只有通过经验(体验)变异才能为未来的变异作好准备。”运用现象图式理论可以对许多教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教学中的“变式教学”,有了现象图式理论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其合理性,可以说现象图式理论可以成为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了现象图式理论,变式教学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经验之谈”,进而也自然提升了我们使用的信念和信心四、审视教学(一)教学困惑——一教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根源:知识没有条件化、系统化、策略化己知:a>0,b>1,函数f(x)=ax-,当时,,证明:2bx01x1()1fx12bab证明:011x2当时,-1ax-bx令x=1,得1ab1ab即11,11xabb令得2ab即12bab——关于知识的条件化1.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2.每个知识、方法背后要有具体、典型的感知物来支撑——关于力的分解,教材有一句话: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关于知识的系统化(略)一些数学教育家曾以“问题分类”为研究课题对数学家与学生进了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各个数学家所作出的分类是十分接近的,从而这事实上就表明了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客观性”;另外,由其所作出的实际分类又可看出,除数学内容的分析外,关于解题策略的考虑在此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反,学生们在从事问题的分类时则往往不能从方法论的角度去发现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而这不能不说是由于单纯着眼于问题的数学内容而忽视了方法论方面的考虑所造成的一个弊病。——关于知识的策略化另外,由简单的考察可以发现,与数学教材中对问题的处理一样,在物理教材中问题主要地也是按照其物理内容、即相应的物理原理进行选择和排列的。但是,这种“分类”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却似乎并没有构成严重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物理学中(除实验手段以外)即以数学作为现成的解题工具,从而就可认为相应的方法论问题已在数学中得到了解决。然而,在数学中我们显然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地位:在此已不能再期望其他的学科为我们解决方法论的问题——从而,数学教学中对方法论问题的忽视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考虑到数学中确实存在有一些在各个数学分支中都有着广泛应用的普遍方法和思维模式,但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却没有对此作出专门的讨论。四、审视教学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怎样把握知识的一怎样去举怎样才能反三(二)教学的至高境界:举一反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怎样把握知识的“一”呢?所谓知识的“一”就是事物的本质,是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能创造知识的、“含金量”较高的、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知识,全世界一流教育家都在寻找这个“一”,克纳夫基和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就是显例。之所以要寻找和把握这个“一”,是因为学生学到的观念越根本,则它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因此教学的过程就是寻找“一”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把握知识的“一”,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自己首先要认识和把握知识的“一”,而不是无关的细节,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要把握知识和问题的“一”绝非易事,需下苦功钻研才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例1:《共产党宣言》的“一”例2: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例3:立体几何中的“一”例4:电路问题的“一”例5:求参数问题的“一”例6:数列问题的“一”《万变不离其宗与举一反三》——近年高考数列热点问题探析宗,根本也,万变不离其宗,是指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其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列问题无疑是一个热点、重点,在试卷中作为大题频频出现(02年一份全国卷中居然出现两道数列大题!),其题型多样,形式各异,情境不同,但细细考究便可发现,这类考题都是围绕递推数列“an=can-1+d”这个“宗”来命题的,问题最终都可转化为递推数列“an=can-1+d”的通项来求解(递推数列an=can-1+d通项an的求法通常有“构造法”、“递推归纳法”、“迭代法”、“作差法”等,方法的选取视系数c、d的情况而定,限于篇幅,不赘述)。下面列举近几年高考题予以剖析。例7(04年重庆卷,压轴题)设数列{an}满足:a1=1,a2=,an+2=an+1-an(n=1,2,3,…)(1)求{an}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nan}的前n项的和Sn3535——与2008广东高考数列题(压轴题)对比设数列{an}满足数列满足,是非零整数,且对任意的正整数和自然数,都有.(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11a22a121(2)(34)3nnnaaan,,nb11b(23)nbn,,mk111mmmkbbb≤≤nanb问题是,在考查数列知识时,命题专家为什么会围绕“an=can-1+d”的通项求解问题来设计试题呢?其实递推数列“an=can-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