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中药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节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GAP)我国2002年6月1日起施行。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中药标准化包括药材标准化,饮片标准化和中成药标准化。2我国中药材生产存在一些问题:①种质不清;②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③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④中药材质量低劣,抽检不合格率高;⑤野生资源破坏严重。3一、GAP基本概况(一)制订GAP意义1.企业的需要生产、经营企业为获得来源稳定、质量高、农药残留少的中药材,强烈要求在产地建立中药材基地,使中药材生产企业有章可循。2.实现中药有效监督管理的需要实施GAP,把中药材生产正式纳入药品监管体系,为药品监管部门实现中药有效监管提供法律保证。4(二)GAP起草原则1.规范生产过程,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可控是核心。2.GAP内涵大,不仅包括药用植物和动物,还包括药用野生植物和动物。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5(三)GAP框架GAP内容涵盖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是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生产中药材(含植物药及动物药)的全过程。6第一章总则说明GAP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对大气、水质、土壤环境生态因子的要求;第三章种质和繁殖材料正确鉴定物种,保证种质资源的质量;第四章栽培与饲养制订药用植物栽培和药用动物饲养的多项技术措施,要点是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第五章采收与产地加工确定适宜采收期、干燥及产地加工技术;7第六章包装、运输与储藏包装应规范(含包装材料)运输、贮藏等;第七章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及监控对药材的性状、杂质、水分等的检测;第八章人员及设备受过一定培训的人员及生产场地的硬件设备;第九章文件及档案管理生产全过程的记录、有关软件资料等;第十章附则术语的解释等,说明等。8二、GAP主要内容介绍1.产地生态环境要求中药材生产企业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种质和繁殖材料对生产中药材采用的物种的种名、亚种、变种或品种应准确鉴定和审核。93.药用植物栽培根据药用植物生产发育要求确定栽培区域,制定种植规程。4.药用动物养殖管理根据生存环境、食性、行为特点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确定养殖方式和方法。105.采收与初加工野生或半野生药用动植物采集,应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即不危害生态环境,可持续生产(采收)的最大产量。药用部分采收后,应经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加工,需干燥的应采用适宜办法和技术迅速干燥。116.包装、运输与贮藏GAP对包装操作、包装材料、包装记录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对药材批量运输、药材仓库应具备的设施和条件也提出了要求。7.质量管理生产企业应设质量管理部门,并对其主要职责做出明确规定。128.人员和设备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应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和药材生产实践经验。从事加工包装、检验的人员应定期健康检查,患传染病、皮肤病、外伤等疾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材工作。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人员应定期培训与考核。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生产和检验用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应定期校验。139.文件管理对每种中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必要时可附图片、图像。要求原始记录、生产计划及执行情况合同及协议书均应存档,至少保存5年。10.规范用语解释GAP对中药材、中药材生产企业、最大持续产量、地道药材、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病虫害综合防治、半野生药用动植物等所用术语均进行了解释。14中药质量管理问题中药是天然药物。种养、采集、加工炮制、制剂方法不同,质量差异甚大。中药、中成药质量低、标准落后,最根本原因是缺乏手段。中成药薄层扫描对中成药的检测不仅能定性,而且能定量。它具有良好的规律性和特异性,被称为中成药的指纹经纬度谱。15加强质控和质控研究刻不容缓。1.重视中药成分中氨基酸的研究一些常用滋补药,如当归、鹿茸、冬虫夏草、六味地黄丸等都含丰富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颇高,提示开发中药生产时应重视氨基酸的作用,特别是对地道药材,古方、经典方氨基酸的分析研究。162.加强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绘制地道药材的微量元素图谱研究证实,中药的药效确与微量元素有关。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药用部位,不同栽培年限,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均有差异。炮制加工方法,制剂工艺等对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均较大,尤其水煎醇沉处理会使微量元素含量大部丢失。17标准TE图谱为现代中药鉴定法之一,它将每一地道药材的几种特征元素含量,按比例绘成图谱,以作为直观鉴定药材的依据。用它和要鉴别的未知药材的TE图谱比较,可确定未知药材的种名是否地道,甚至药材的产地也可确定。183.进行中药中成药有效期的研究4.60钴幅照在中药中成药生产在的应用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现实意义。5.加强中药中成药的养护保管工作对药品质量有关系密切。19中医临床药学发展方向与设想。1.按祖国医学理论研究和发展2.开展临床制剂研究常见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为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功用,从而获得最佳疗效。20(1)根据药物特性选制剂型中药品种繁多,成分复杂,性质差别说很大。因此,在剂型制作上惟有从实际出发,在充分把握各种药物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制作不同的药物剂型,以适应临床治病的需要。按药物特性选制剂型包括扬长、避短,保效三类情况。211)扬长通过合理剂型的选制,使药物有效成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如动物中的骨、角、皮、甲类、质地坚实,短时煎不易煎出其有效成份,磨粉服用又不易被机体吸收,若制成胶剂,便有利吸收,能使其药效充分发挥出来。222)避短通过剂型选择来消除或缓解某些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丸剂,古人云:“丸者,缓也”。将某些含毒性的药物制成蜜丸,糊丸等剂型,使其缓效,可避免中毒,且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如用于攻逐冷积的三物备急丸之所以选择蜜丸剂型,就因其含峻泻药巴豆霜。而像水银之类大毒药物,则宜制成丹剂,以降低其毒性而增强其疗效。233)保效保持药物固有功效。如中医“急救三宝”的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和紫雪丹,前二者皆是蜜丸剂型,在组方用药上都以具有浓厚香气、开窍醒神作用的药物为主,如麝香、安息香等。这类药物多易挥发散失而使疗效降低,惟有制成蜜丸,才宜于保存以利救急之用。24(2)根据疾病特点择用剂型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要形式,它适应多种多样的临床需要。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因而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以争取临床治病的最佳效果。一般说来,急性病宜用汤剂、散剂、注射等速效性剂型;慢性病宜用蜜丸、膏剂等缓效而带滋补性剂型,消化不良则以针剂收效更好等。25按疾病选用剂型包括下述3种情况:1)根据临床症状选用剂型对一般能吞咽、病情允许的患者来说,口服汤剂等治疗是常见的。但对中暑昏迷患者,可选丹剂,将药物吹入病人鼻腔,以收芳香开窍之功;或以痧药置其舌下,通过舌下粘膜吸收而使药物迅速生效。2)根据病势缓急选用剂型病情急者多用汤剂,反之,则常用丸剂。如“理中丸”以蜜为丸,属缓调之剂,适于病势较轻、病程较长者,但对病情较急者来说,则宜改丸剂为汤剂,以尽快收效。263)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剂型临床实践证明:病在肌肤宜汗当用汤饮剂;病在胸膈宜吐,须用散剂;病在脏宜和,当用丸、膏剂;病在腑宜下,须用煎剂。此外,对体表的痈疽疮疡,宜用散剂、油膏剂;对深部肌肉形成的瘘管,则宜用线剂;局部跌打、风湿、外用膏药可奏效;润肠通便,又常采用栓剂27(3)配合临床需要,进行剂型改革中药调剂人员应根据临床需要,配制适合的膜剂、冲剂、气雾剂、袋泡剂或其他剂型,方便患者,提高疗效。汤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颇受患者欢迎。因为汤剂具有吸收快、疗效确切并能根据病人病情因时因地随症加减,适应辨证论治,灵活用药的特点。但也有不足,如调配煎煮费时费力,质量无法保证药材损失大、利用率低等。28前人已对汤剂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但无论单煎备用型,还是干燥颗粒型、代醇液体型、袋泡剂型等单味提取加工,都不能反映中医中药“整体观念、复合用药”的理论实质。近年来,已有学者对中药材进行颗粒化处理,将中药材粉碎成2.5mm左右颗粒,实验发现能提高煎出率20%以上,从而提高疗效,缩短了浸泡煎煮时间,而且一煎即可。经微粒化处理的中药提高了卫生洁净度,降低了含菌量,省时省力,便于机械化分包,为电子化抓药开辟了途径。293.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医生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按理、法、方、药法则,合理施用药物,临床效果关键取决于药。如多种不同工艺制备的方剂,特别是共煎与单煎的相比,在对动物的心血管实验研究中,甚至出现相反结果。因此改进制剂工艺,讲求炮制及煎服方法的科学性对中药毒副反应进行监督与调查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任务。304.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临床药学西药及其研究方法在当前医药学领域中是比较先进的。如借鉴现代医学知识设备,结合中医药特点,研究中药治病原理、体内动力学,将对中药发展提高一步。中药的“辨证用药”要比西药的“辨病用药”灵活性强,效果也好。但对治疗某种病的复方,重现性很小,很难确定为一方一药。利用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生化、病理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可知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为制定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315.研究中西药物合用的相互影响6.进行中药TDM由于中药成份复杂,药理活性部位不明确,尚无硬性临床可测指标,中药的TDM应首先从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着手,逐步向人体化给药深入。中医认为,人为阴阳之体,调整或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中医用药之目的。32中药TDM范围主要是失阴亡阳的虚证急症、重症。如中风症。药物主要是毒、剧、峻方药的作用,如大承气汤等。中药的TDM应符合中医特点,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和中医药理论,以中医的“证”为基础,在辨证基础上,拟定给药方案进行监护,其方法:辨证拟定给药方案;辨证炮制;辨证煎药;服药监护。337.建立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实验室中医药的临床药学发展必须与临床药理研究相结合。在科学的实验研究中使中医药学从定性向定量,从经验宏观走向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通过药理研究进一步确定药物(中药)的疗效、体内转运和转化规律、毒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根据研究结果判定合理给药方案,指导合理用药。34中药临床药理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导思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药性研究与药理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形成临床中药药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8.配合医师开展中药的临床研究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临床研究在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1)由单纯继承、挖掘转变为质疑、探求、创新和发展;2)由回顾性研究转变为前瞻性研究;353)从经验型、定性化研究转变为定量化,客观化研究;4)从单纯临床研究转变为开发性研究,使理论、实践、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亟待加强和深化研究的问题(1)探讨每一种药物在不同组方中的最佳用量,选择最佳服药时间和服药途径;(2)寻找合理的中药配伍,发挥复方协同作用;通过中西药配伍应用,增加药物溶解度,改变用药方法,寻找增效剂,通过提取有效成份筛选科学炮制方法,便于有效成份的析出等提高药物疗效。36(3)加强中药毒理研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药经炮制能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的研究。中药(特别是)剧毒药应有最低有效量、极量、中毒量、致死量等。进行中药配伍拮抗、减毒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配伍中的“相畏”、“相杀”,“相恶”,复方汤剂中导致人体过敏、中毒致畸因子的生物活性成份的分离提取,孕妇、老年用药的禁忌;长期服中药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等研究。37(4)古方、经典方的整理和提高研究包括方剂的组织、药物的增减和剂量的固定与变化,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剂型的变化,给药途径的优化选择以及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其适应症、治病谱、体内生物利用度、配伍禁忌和毒副作用反应等。(5)深入开展中药BRM(生物效应调节剂)效应的研究使具有BRM效应的补益药为攻克医学难关和人类健康服务。38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