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径“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1976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他穿梭于世界各地讲学。一、吉登斯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径“以整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首先是对经典社会学思想进行整理。代表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涂尔干》(1972)。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代表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1979);《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1984)。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关问题。代表作:《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私密关系的转变》等。二、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一)方法论:双重解释学对实证主义(包括功能主义)的批判批评一,实证主义忽略了行动者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具有知识”,他们所实施的是有意图的行动。批评二,吉登斯认为,构建意义的框架比规律的发现更为根本。批评三,吉登斯认为,普遍的有关社会生活的规律是没有的,从社会现象中归纳出来的社会定律都是历史的。对解释学流派的批判吉登斯对过分解释的取向进行了批评,因为行动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于行动的条件、行动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认识到,因此社会生活并不总是组成社会的行动者的有意图的产物。“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因此,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重解释:一方面社会研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正在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重科学的解释。这两重解释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双重解释学认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二)结构化理论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结构与能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来代替行动-结构二元论(agency-structuredualism)。行动与反思性行动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这三个过程,或者说,这三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吉登斯特别强调行动的反思性,即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它指的是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此外,行动者的身体和生理能力也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兼具能使和约束的属性。行动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非决定性。行动与认知能力行动者是一个人格体系,这个人格体系由无意识动机、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三部分构成。行动者具有认知能力,是指行动者对行动的背景环境的知晓能力。在行动实践中,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只有一部分表现为话语意识,有很大部分则表现为无意识和实践意识。绝大多数的反思性监控发生在实践意识的层面上,即在缄默(心照不宣)的状态下对社会活动进行监控。行动者具有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这是行动者自主性的标志,但同时吉登斯也指出,人的自治性是有限的。结构(规则与资源)结构是指行动者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才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的程序,包括规范和表意性符码两种,是行动者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分为两种,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结构化或结构二重性结构二重性原理: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种社会实践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在结构化理论中,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引发行动的自主个体或群体,具有能知和能动的特点;结构只有在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类主体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体现,因此结构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社会系统的属性,即结构性。总结和评价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揭示行动者的能知和能动性,突出了行动者在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结构化理论强调实践。实践既是人类行动者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系统的基础;结构和行动不是固定不变的、截然分离的两种既定现象,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层面,并且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统一。三、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一)现代性的内涵及特征定义: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当代社会不是后现代社会,而是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或称为现代性晚期或反思性现代性。断裂性。它包括三个表征:一,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变迁的速度很快;二,社会剧变席卷全球;三,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某些现代社会组织形式难以简单地在此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到。现代性的两个特征双重性。一方面它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适合,各类风险是人类行动和抉择的未能预期的后果。(二)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时空分离。在前现代社会,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人类活动受“在场”支配;现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脱离,在场被缺场所取代。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面对面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抽离出来,有两种抽离机制,即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人们在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情境中去的时候,会根据新情况定期地对知识进行修正。(三)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现代性是多维度的,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这四个制度性维度。现代性向全球的扩张,形成了全球化的四种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劳动分工、民族国家体系和世界军事秩序。(四)现代性的后果:双重性资本主义无遏制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资源的枯竭,更重要的还是产生了阶级的对抗。人们通过劳工运动来呼吁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求参与生产决策,要求劳动场所的人性化。极权主义是一种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方式,吉登斯倡导用多层次的民主参与方式建立合作性的全球政策架构。当代社会全球军备开支逐年增加,技术不断运用于武器的创新。生态破坏可能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生态运动呼吁技术的人性化和全球关怀,反对富国的经济扩张以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破坏为代价。社会制度性危机引起个人生活领域的焦虑和不安。检视这种无意义感,吉登斯建议进行一场生活政治运动,重建道德,建立一种跨越现代性的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后现代性。从现代性到现代性后的制度——吉登斯的计划现代性之制度层面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备力量监察能力制度性层面的全球化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国际性劳动分工全球化军事秩序民族国家系统全球化趋势下的正反向发展现代性后的制度劳工运动经济增长结构的崩溃环保运动环境破坏或大灾难和平运动核子战争或大规模战争言论自由或民主运动极权主义力量的增长后匮乏市场系统科技人性化非军备化多层次民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