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骂座三升酒红烛谈兵万树花——南社巨子高旭论作者:樊庆彦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参考文献(30条)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19902.郭长海.金菊贞高旭集20033.杨天石.刘彦成南社19804.孙之梅南社研究20035.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19936.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三)19897.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19908.胡伟希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19919.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199710.柳亚子南社纪略198311.郑逸梅南社丛谈198112.任访秋中国新文学渊源198613.李泽厚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史论197914.黄曼君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99715.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199716.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198617.郭延礼爱国主义与近代文学199218.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199619.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99320.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198921.彭平抑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200022.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198123.黄葆桢.成复旺.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198724.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198825.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200326.郭鹏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198927.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199228.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99629.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200130.杨天石.王学庄南社史长编1995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姜畅近代小说中包公故事的嬗变2007本文将研究的范围界定在《清风闸》、《万花楼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三侠五义》这五部近代的包公小说,详细论述包公故事在近代小说中发展演变的脉络轨迹、流变原因,并对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近代包公故事的源流考述。主要从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廓清包公故事在宋代至清初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在情节结构方面,双焦点的内在情节结构特征贯穿这一时期的包公文学创作:一方面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讲述繁华喧闹的市井乡村中的人生百态;另一方面,则是悬念重重的公案故事,叙述包公为锄强扶弱、主持公道而进行的艰难又坚决的斗争。在包公形象的塑造上这些故事也逐步离开了历史真实,由宋话本中一个次要的、初具“神性”特征的影子似的断案角色,经过元杂剧里清明智慧、刚正无私和明成化说唱词话中精察、智巧、细致、人神相通等性格特点的近一步塑造,使包公在明小说中成为了“神”似的完美艺术形象。这种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作经验都为后世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本。第二部分是论文的重点。详细地考述了近代小说中包公故事的嬗变过程、原因和得失。近代的包公小说结束了自宋金文人笔记以来均以短篇形式出现的局面,从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的文体创新上吸取了成功经验,朝着样式章回化、结构完整化、叙述书面化的方向演进。一些在流传过程中未曾断歇、各体皆搬的故事根据遵循生活逻辑的原则,做了些许改动后,成为后世流传故事的定本。而体裁的扩展也使包公故事一直以来具有的双焦点内在情节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公案与“世情”、“英雄传奇”、“侠义”合流的局面。市井百姓、英雄和侠士的介入再加上事实上清官的无力使包公从主角的位置上逐步退让下来,并在形象塑造上,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人性特征。不过联系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特点,这种形象上的改变虽然在艺术上有些进步,但离人民大众渴望官员“以恤民为本”的理想却越来越远。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总结与深化。近代的包公小说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它的影响与渗透。而其中渗透最深的当数民间俗文学的影响。如包公出生时的梦兆描写就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诞生“神话”的惯技老套,而宋仁宗梦中举贤的情节,也与民间传说中周文王以梦举用吕望的传说颇为相似等诸如此类。2.期刊论文叶琳森鸥外及其文学创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6)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坛独领风骚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几乎都在为日本军界服务.身为军医,他一方面致力于医学研究,另一方面又为日本近代文坛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译介西方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历史小说创作.从他创作的文学主题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东西文化的交汇,也能看到官僚身份与文学者身份的矛盾冲突.3.期刊论文刘美浅谈近代文学从容美之缺失-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从龚自珍、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章太炎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当时近代文学普遍存在一种焦虑、逼迫感,但缺少一份从容美.而造成从容这一审美特征在近代文学中整体缺失的原因,首先是时代的原因造成近代文学发育得不成熟,其次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撞击下,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身身份认同感缺失.4.学位论文陈春香南社与日本——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视角2006本文将南社放到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以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视野、方法来考察南社作家作品、思想文化思潮与日本思想文化文学的关系,在中日文化、文学关系这一大框架下谋篇布局。全文分“苏曼殊与日本”、“高旭与日本”、“马君武与日本”、“南社其他作家与日本”、“南社的国粹主义与日本”、“南社的国民性批判与日本”六章。论文的每一章都提出若干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类型:南社作家的翻译活动与日本的关系、南社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日本的关系、南社作家的艺术理论观与日本的关系、南社所涉及的社会文化思潮与日本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南社作家的翻译活动与日本的关系方面主要探讨了:苏曼殊翻译拜伦、雪莱诗歌和雨果的《悲惨世界》与日本的关联;马君武的外国文学、外国思想文化著作翻译介绍与日本的关联等问题。南社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日本的关系方面研究了:苏曼殊诗歌中的中国传统与日本意象;高旭的涉日诗歌、高旭的新诗创作与日本、高旭与吉田松阴;叶楚伧的小说《蒙边鸣筑记》中的日本认识等问题。南社作家的艺术理论观与日本的关系方面讨论了:陈去病、柳亚子的戏剧观与日本明治初期的戏剧观的联系;田桐《扶桑诗话》与日本的关系等问题。南社所涉及的社会文化思潮与日本的关系方面论述了:南社主要成员参与的中国近代国粹派的活动和日本明治时期国粹派的关联;南社作家社会文化文学活动中的国民性批判与日本的关系等。本文不是对所涉及的南社作家的全面考察与研究,而是在材料的挖掘、问题的发现、事实的考证等方面尽量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与盲点;在以往研究成果较多的方面则从新的研究角度发表看法和见解。5.期刊论文肖霞.XIAOXia论森鸥外的早期文学创作--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与告白-东北亚论坛2006,15(2)森鸥外留学德国,潜心于卫生学、军医学、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的研究.回国后,积极开展社会启蒙与文明批判,在西方哲学中寻求审美与人生的价值,发表了浪漫的青春三部曲-舞姬、水沫记和信使,其作品表现出来的近代性和浪漫性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为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6.学位论文王晓光试论近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2001该文从五个方面对近代文学的大众化倾向进行了阐述.为了实现文学救国启蒙的政治目的,近代文人有意抵制怡情养性的传统诗文,原为正统文人不齿的小说开始成为文学的中心,成为知识分子与民众对话首要工具,中国近代文学开始由为一人作役的贵族文学向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转化.在白话文的操作上也出现了某些问题,但白话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小说语言、报章语言的发达,以及白话读物的大量出现这对于文学的真正走向大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机器复制印刷在近代传入中国,印刷物得以大批量地迅速生产,由此带来了书价的降低和书籍语言的变化,这使书籍读者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普通平民中,应运而生的报刊业成为市民通俗文学最主的载体,成为文学走向大众最重要的桥梁之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经济文化势力蔓延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城市由于开埠通商而首先得到发展,商业化的城市生活使文化成为一种消费,近代文学一方面服务于政治,另一方面屈从于小说的商业化新特征,由单纯进行救国启蒙的主流文学开始分支出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科举制度发展到近代,已走到了它的构端,文科举从政之梦破灭.为了生存,也为满足自己的文学创作欲望,大批流落民间的文生动参与了通俗文学的创作,近代文学最终成为一种为大多数人而创作的大众文学.7.期刊论文谢志宇从破灭型作家看日本近代文学-日本研究2002,(2)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梶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称为调和型.8.学位论文程颖恐怖之花的美丽绽放——解读爱伦·坡哥特小说中恐怖的审美价值2007本文论述了美国作家爱伦·坡哥特小说中恐怖的审美价值。爱伦·坡是美国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与他同时代的美国文豪都以浪漫的笔调勾画着童年美国的形象,而坡却在描写凶杀、暴力和死亡,沉醉于梦、死、恶的主题,常常采用哥特式的怪诞与恐怖去揭示人类与周边世界疏远、隔离和残酷现实的恐怖。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死亡、恐怖进入人们审美视野的时间还不长,可以想象爱伦·坡要得到同时代人的理解和赏识是多么困难。由于他的创作手法和文学理论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格格不入,坡在文学界的声誉一直不好。他的创作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爱伦·坡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探讨了坡为什么要写恐怖小说及国内外对坡小说的研究现状。爱伦·坡对哥特式恐怖小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哥特文学传统、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构成了他创作恐怖小说的背景。坡继承了十八世纪哥特小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哥特小说心理化。坡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南方小说的源头。国内外学者从各个层面、运用各种理论对爱伦·坡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坡的小说中对恐惧进行分类这个问题上没有做过细致的分析,大多停留在感觉的表面。第二部分试图追溯西方传统美学理论中关于恐怖的审美价值,运用西方美学理论中的悲剧美学理论和崇高美学理论为下文中对坡的哥特小说中的独特美学价值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从坡的宇宙观入手对坡的作品中的恐惧类型进行分类。坡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出人们本能的对超自然的恐惧,对虚无、死亡的恐惧,对人性本恶、对人格分裂的恐惧,他竭力向人们证明“恐怖的源头在于人的心灵”。第四部分是将理论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探索坡的哥特小说中的这几种恐怖类型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并产生一种壮美的崇高感。第五部分探讨坡是采取哪些手段达到上文提到的审美效果。通过象征、悬念、第一人称叙述、气氛渲染、开放性结局这些手段,坡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地在故事中营造出了一种完整统一地神秘恐怖、震撼人心地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总结:坡的哥特式恐怖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在对恐怖与邪恶的刻画中,他完成了人的心灵升华与净化的审美作用,其哥特小说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开辟了美国南方文学的新领域。9.期刊论文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10.学位论文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2004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并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名称,它是今人用来称呼明朝中叶以沈周、文征明等人为代表的吴中地区文人团体的.吴中地区有着较好的文化传统,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明中叶的吴中文人对当时科举制度有较为深刻的批评,放旷隐逸的作风在他们当中非常普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