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四项能力考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试题的四项能力考查•2012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体现越来越明显,新课程理念在高考试题中也有一定体现。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试题设计思路: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专题研究、地理实践,植入探究性、开放性元素增强地理试题的选择性和多元性,重视考生个体的感悟和体验,高考试题经常给人耳目一新感觉……2012年试题对于以往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亮点不断,也有争议,2013年高考我们将思考什么…….2012年高考的亮点•一、考查区域围绕某一主题设问的纵向探究型综合题•以要素分析为主线(山东卷26题以辽河流域为载体,选取水为主题)•【典题赏析】(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探究主题辽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主体部分是河流)前后承接,层层深入的设问(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试推断丁坝的作用(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探究主题辽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主体部分是河流)探究路径开发背景因素:地形开发背景因素:气候和水文产生问题:河道泥沙淤积;用水紧张解决措施:丁坝,也包括“引松济辽”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该组题以水为主题,关注的区域更为微观,围绕辽河流域的综合开发这条主线,讨论了流域开发背景、产生问题、解决措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紧扣高中教材中的案例教学,能在高中人教版必修3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中找到本题的原型。•区域主观题部分过去传统的区域考查“八股式”,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考查,而变为侧重区域内一个地理价值观念主题的梯级式纵向探究,从问题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设问层层递进,完整体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第26题就属于主题探究式主观题,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呈现出一个主题案例的思维路径和解决过程•启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将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高考采用纸笔形式所能考查评价的习方式只能是探究学习。。•(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位置,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该试题以水为主题,分析了水资源不足的原因,讨论建坝如何调节水质的变化,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题目。设置的情境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能很好地体现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答案: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提出以上三种办法之一或其它合理办法均可得分。)•这两组试题改变了过去围绕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进行全面考查,从以前的横向综合型转向纵向探究型试题。横向综合型是指选择一个区域,从等值线判读入手,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而考查以气候和区位为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成因分析,最终落实在区域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与解决方案上,各项设问的关联性不强。而纵向探究型命题则侧重于对区域的某一具体化主题进行逐层深入式探究,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进。•二、情景设置的思路更加独特•“意料之外”但又尽在“情理之中”的新情境,形成新思路、构成新问题。2012年高考试题情境新颖多样,热点化、生活化、实用性、探究性、文学性、历史感突出。•【典题赏析】(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9题)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10题。•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D•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C•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图5•第一,材料新颖,情境真实•第二,该题有野外考察资料还原的风味,思想上渗透了对学生地理专业素养和对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考查。•第三,该题要正确解答,必须绘图,即添加辅助线画出岩层的实际形态,从地理技能上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绘图等学科基本能力。•【赏析】情境新颖,构图精巧,地理专业性强,对考生解题能力要求高。•这道题给出新名词“岩层的埋藏深度”,呈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涉及地质构造判读,考生思考量较大,需要细致分析题意,避开陷阱。该题通过新的情境,综合考查了学生地理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第一,材料新颖,情境真实。解答该组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新术语“岩层的埋藏深度”,图中各处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不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而是相对于图中各地的地面(即图中的地形剖面线)而言,不可直接把埋藏深度曲线当做岩层的形态来判断地质构造。•第二,该题有野外考察资料还原的风味,思想上渗透了对学生地理专业素养和对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考查。依据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各岩层的埋藏深度绘制地质构造剖面图,是地质工作者通过地质考察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途径,所以本组试题也深度考查了考生运用地理科学方法研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第三,该题要正确解答,必须绘图,即添加辅助线画出岩层的实际形态,从地理技能上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绘图等学科基本能力。根据题目所给“岩层的埋藏深度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即为剖面线沿该沉积岩层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依此画出辅助线(如图2),即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这是解题的关键。然后根据所绘岩层海拔高度的变化(即岩层形态)判断:①处和④处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②处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③处岩层断裂并错开,为断层。从地形上看,四处都是谷地,所以①④处为背斜谷,②处为向斜谷,③处为断层谷。•【典题赏析】(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0-11题)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10.Q地的海拔可能为D•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C•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第一,情境呈现方式新颖,陈题出新。•第二,突出能力立意,逆向思维。•【赏析】常见的等高线图,变式的呈现方式,设计巧妙,深层次考查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能力。•第一,情境呈现方式新颖,陈题出新。简洁的等高线示意图加上一条河流水系和一座山峰及其标高,图中等值线不加标高。•第二,突出地理能力考查。通常情况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判断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而本题反其道而行,需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地形特点,从而判断等高线数值。•第三,能力立意,审问巧妙。判读等值线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和复习中主干内容之一,也是地理命题中最常见的情境呈现方式之一。但平时教学中多是由完整成熟的等值线图来分析有关地理特征,重视强化训练,弱化概念和原理教学,易使学生思维僵化、解题模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很难应对新情景、新问题。本题构图留白,图文结合,设问巧妙,解题过程需要置身其中,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实践探究。争议一:•第一种情况:当L1为400米时,如下图:•根据河流两岸等高线对称原则,干流两侧L1和L4为同一等高线,海拔为400米,L2和L3为同一等高线,海拔为300米。支流两侧的L4和L5为同一等高线,海拔为400米。若Q地为山坡上坡处则,海拔应400米<Q<500米(一般情形),此时第10题答案为D。•若Q为山坡上洼地,则300米<Q<400米此时第10题答案为C。•此时,第11题桥梁高度200米<H<228米,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高差为352米<ΔH<380米,此时选C。•第二种情况:当L1为500米时,如下图:•根据河流两岸等高线对称原则,干流两侧L1和L4为同一等高线,海拔为500米,L2和L3为同一等高线,海拔为400米。支流两侧的L4和L5为同一等高线,若Q地为山坡上坡处则,海拔应500米<Q<600米(一般情形),此时无答案;若Q为山坡上洼地,则400米<Q<500米,此时第10题答案为D。•此时,第11题桥梁高度300米<H<328米,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高差为252米<ΔH<280米,此时选A。争议二:•(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该图中等高线的海拔依次标注为200

1 / 1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