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讲义复习课件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判断方法怀化二中高三语文复习因例求法•【11年山江西卷】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答案:D、夺,强行改变。A项如“鳞次栉比”中“比”作如是解,B项在“矫诏”中作此义,C项可参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指极大”,D项则可从“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得到启示。•【11年山东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答案:B。渝:改变。如“矢志不渝”。因例求法•【11年湖南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答案:B。•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因例求法•(10年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如成语“日薄西山”之“薄”就作“迫近”解。因例求法•(10年辽宁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汗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因例求法•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指点迷津•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举一反三•(10年湖北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因例求法•(10年全国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因例求法•(11年全国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参考答案】C因例求法•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指点迷津•2003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举一反三•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指点迷津•(11年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答案:C•解析:(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因例求法•(10年全国卷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答案:B•解析: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因例求法•(10年福建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及属稿属:写•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不久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参考答案】D•解析: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因例求法•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指点迷津•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举一反三•③故久立与其客语。•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解析: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举一反三请将下面“将”按词性分类,并翻译•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1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2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3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4兵,而善将5将6,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韩信将兵》举一反三•(09年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答案D•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因例求法•(10年山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C.遽薄京师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卒,通“猝”,因例求法•(10年陕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参考答案】C因例求法•音训求义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指点迷津•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指点迷津•(09年海南、宁夏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试题答案】C•【试题解析】C项:“薄”应为“迫近”。干扰项为B,“婴”:从女賏。賏,貝連也。頸飾。因例求法•(10年上海秋季卷)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少而所与亲旧•(2)终身不造其门•(3)素号难治•(4)乃徙公治之交往到一向调任因例求法•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翻译: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因例求法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译为“小箱子”。这种推测也和谓语“探”相匹配,看来妥当。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11年全国新课标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答案:C•解析:敛,退缩,收缩。因例求法•形训求义法•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指点迷津•【11年福建卷】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次:排列•B.芜秽充斥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D.起佐郡起:起任•答案A因例求法•【11年湖北卷】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答案D因例求法•(10年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参考答案】B•【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因例求法•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指点迷津•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举一反三•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