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医药企业质量管理第一节药品质量与质量管理概述一、药品的特殊性1、药品种类的复杂性2、药品的两重性3、药品使用的专属性4、药品质量的隐蔽性5、药品检验的局限性6、药品质量控制的严格性7、药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全过程管理的规范性二、质量及相关概念(一)质量及相关的定义1、质量的定义广义的质量只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特征的总和。可分为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狭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质量。包括内在质量特征和外部质量特征。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合于规定用途,满足社会和人们一定需要的特征。工作质量是指企业的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对达到质量标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质量定义ISO2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证》中对“质量”作了如下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理解质量的定义(1)在合同环境中,需要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2)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这就要定期修改规范。(3)需要通常被转化为有规定准则的特征和特性。需要也可以包括:适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等方面。(4)“质量”术语既不用来表达在比较意义上的优良程度,也不用于定量意义上的技术评价。(5)产品质量特性是衡量产品属性的具体表现,是帮助识别或区分各种实体的一种属性。2、药品质量是指它的产品质量形式。通常以药典标准、部颁标准、地方标准或合同规定来衡量药品质量。药品质量的描述有两种形式:一是能够以数值表示的质量特征,如药品含量、硬度、pH值等,通常称为产品质量特性值或质量指标。二是不能用数量表示的质量特性,例如色泽、结晶的整齐与否等,一般就简称为质量特性。药品质量特性(1)有效性(2)安全性(3)稳定性(4)均一性(5)经济性药品质量管理(一)质量管理的概念美国全面质量控制之父阿曼德·费根堡姆:“质量管理是把一个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在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的努力结合起来的一个有效体系,以便使生产和服务达到最经济水平,并使用户满意。”日本质量控制圈之父石川馨:“用最经济的方法,生产适合买方要求质量的产品,并且为研制买方满意的产品进行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实际上,质量管理就是指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工作质量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总称。质量管理的定义ISO9000-200标准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质量管理是组织通过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威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现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的全部活动。药品质量管理的特点1、质量标准的权威性2、执行标准的强制性3、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性4、宏观与微观管理的协调性5、质量管理手段的多样性第二节医药企业常用质量管理和改进的方法一、质量改进的定义定义:为了本组织和顾客双方的利益,在组织中采取措施以提高各项活动和过程的效果和效益。原则:1、通过过程的改进来实现2、主动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二、实施质量改进的一般步骤确立质量改进的活动内容,对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与质量有关的因果关系,采取预防改进措施,对改进进行确认,纳入标准,持续改进确立质量改进活动内容。三、常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方法(一)定性技术与方法1、因果分析图法A、适用的管理活动:在进行质量分析时,如果通过直观方法能够找出属于同一层次的有关因素的主次关系(平行关系),就可以用排列图法。但往往在因素之间还存在着纵的因果关系,这就要求有一种方法能同时理出两种关系,因果分析图就是根据这种需要而构思的。B、内涵:因果分析图形象地表示了探讨问题的思维过程,利用它分析问题能取得顺藤摸瓜,步步深入的效果。即利用因果分析图可以首先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大原因,然后寻找到大原因背后的中原因,再从中原因找到小原因和更小的原因,最终查明主要的直接原因。C、基本说明:应用因果图进行质量问题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要分析的问题、分析作图、找主要原因D、相应的表格或其他:因果图的基本格式由特性,原因,枝干三部分构成2、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是质量管理中常用来分析影响质量因素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把它们区分开来,就很难得出变化的规律。用分层法,可使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实施的性质,有利于找出主要问题,分清责任,及时加以解决。在实际应用分层法时,研究质量因素可按操作者、设备、原材料、工艺方法、时间、环境等方法进行分类。(二)定量统计技术与方法1、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就是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原因的一种常用图表。其格式可以根据产品和工序的具体要求来灵活确定。这种方法简单,但是很实用、很有效。运用这种方法时常用的统计表主要有:A、缺陷位置调查表;B、不良品原因统计表;C、按不良品项目分类调查表;2、排列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法、帕洛特图法,它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表方法。排列图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而制做的。也就是将影响产品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用直方图形顺序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其结构是由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折线构成。左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数(出现次数或金额等),右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数(出现次数或金额等),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按影响大小顺序排列,直方形高度表示相应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即出现频率为多少),折线表示累计频率(也称帕洛特曲线)。通常累计百分比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占0%~80%为A类因素,也就是主要因素;80%~90%为B类因素,是次要因素;90%~100%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由于A类因素占存在问题的80%,此类因素解决了,质量问题大部分就得到了解决。某酒杯制造厂对某日生产中出现的120个次品进行统计,做出排列图3、直方图法直方图是按收集到的质量特性数据按相等的间距,分成若干组,以组距为底边,以组内数据的个数为高,绘制成一系列矩形表示的统计图,以便直观地观察数据的分布,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的一种图解方法。直方图的绘制方法A收集数据。从加工的产品(母体)中随机抽取几个样品(至少50个),一一检测,并收取数据,找出其中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B数据分组。根据经验,一般取50-100个数据时可分6-10组;100-200个数据时分7-12组。这样能叫好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C计算组距。即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用h表示组距,K表示分组数,则有:h=(Xmax-Xmin)/KD确定各组的上下界限。方法如下:先确定第一组的上下界限,计算公式为Xmin±h/2;然后依次计算其余各组上下界限。即第一组的上限值作为第二组的下限值,第二组的下限值加组距作为第二组的上限值,依此类推。E列频数分布表。统计各个实测数据落入各组的频数。计算和填表。F计算平均数X和标准偏差SG画直方图。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值,纵坐标表示频数,以各组频数为高,组距为底,从左至右依次画出一系列直方形,即为直方图。直方图的应用:通过观察图的形状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预测生产过程的质量看图形本身的形状;用公差(标准)要求与之比较。常见的直方图分布图形有六种:A对称型,中间是顶,左右对称,呈正态分布,是理想的图形;B锯齿型,这是由于测量方法或读数有问题,以及分布不当引起的;C偏向型,图形峰点偏向一侧,经常是由于操作者习惯造成的;D孤岛型,表明工序有异常,可能加工条件发生了变化;E双峰型,一般是由于数据分层不当,使得两个不同分布的数据混在一起造成的;F平顶型,这往往是生产过程中由于某种缓慢变化的系统原因造成的。4、相关图法A、适应的管理活动:相关图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又称散点图,用于分析两测定值之间相关关系,它具有直观简便的优点。通过作相关图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直观地观察,不但可以得到定性的结论,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剔除异常数据,从而提高用计算法估算相关程度的准确性。B、内涵:观察相关图主要是看点的分布状态,概略地估计两因素之间有无相关关系。C、基本说明:通过观察相关图主要是看点的分布状态,概略地估计两因素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从而得到两个变量的基本关系,为质量控制服务。D、相应的表格或其他工具:图形(a)和(b)表明X和Y之间有强的相关关系,且图形(a)表明是强正相关,即X大时,Y也显著增大;图形(b)表明是强负相关,即X增大时,Y却显著减小。图形(c)和(d)表明X和Y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图形(c)为弱正相关,即X增大时,Y也大体增大;图形(d)为弱负相关,即X增大,Y反会大致减小。图形(e)表明X和Y之间不相关,X变化对Y没有什么影响。f)表明X和Y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曲线相关,而不是线性相关。第三节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最终目的:让顾客满意2、是企业成功的理由3、是全员参与的管理4、最终受益者:本企业所以成员及社会5、成功的质量管理受益是长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2、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3、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4、管理质量的方法是全面的我国医药企业质量管理我国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医药企业质量管理是一种传统的经验管理,没有成文规章。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医药企业进入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形成了医药企业的质量标准、建立了质检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逐步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医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1、一切为用户服务2、以预防为主3、一切以数据为依据。4、按PDCA管理循环办事第四节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一、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原名为“GoodPracticeintheManufacturingandQualityControlofDrugs”,简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为人们把这一制度称为GMP。(一)GMP概述1、GMP的由来GMP是医药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大量实践经验,导致一套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形成。最早的GMP是美国坦普尔大学六名教授提出的,仅作为FDA内部文件,美国国会于1963年颁布为法令。1975年11月WHO正式颁布GMP。1977年第28届世界卫生大会时WHO再次向成员国推荐GMP,并确定为WHO的法规。随着GMP的发展,国际间实施了药品GMP认证。GMP提供了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药品生产必须符合GMP的要求,药品质量必须符合法定标准。中国卫生部于1995年7月11日下达卫药发(1995)第35号关于开展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通知。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同年,成立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chinacertificationcommitteefordrugs,缩写为cccd)。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自1998年7月1日起,未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卫生部不予受理生产新药的申请;批准新药的,只发给新药证书,不发给药品批准文号。严格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对未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不得发给《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车间),在申请生产新药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优先受理:迄至1998年6月30日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