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1页共15页《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分选性:是指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磨圆度: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夷平面: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浊流:是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河流阶地: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矿产(资源):泛指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速度从7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稳定,这种稳定的状态就称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同位素地质年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测定的地质年龄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震级:由地震能量大小划分的等级。《地球科学概论》第2页共15页●转换断层: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其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波切台。●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叫潮汐。●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冲积物的二元结构:冲积物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的平衡状态的现象.●地质环境:主要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地质年代: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洪积面:洪水流经过后,洪水中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克拉克值: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苦海/湖:是指湖水属硫酸盐型镁亚型,并有苦味的硫酸镁矿物析出的一种咸水湖。●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并具一定的物化性质和外部形态。●潜水/饱水带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石林:地面水流及地下水沿灰岩水平层理的垂直裂隙溶蚀作用下,溶沟加深,石芽增长成巨型石芽,即为石林。●岩浆作用: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化条件改变,岩浆成分不断发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被称为岩石圈。中心式火山: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U形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冰蚀谷,其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又称U形谷;●V形谷:河流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增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大,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使河谷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搬运作用: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称《地球科学概论》第3页共15页为搬运作用。●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贝尼奥夫带:海沟附近为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处出现中源地震,更远的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震源排列成一个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45°左右的带.●背斜:形态上一般向上拱起,核部地层老,向两翼地层变新并对称重复分布。●向斜:核部新地层、翼部老地层组成的向下凹的褶皱.●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定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冰期:在气候冷暖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般把地球上气候及其寒冷、高纬冰川和高山冰川扩展的阶段称为冰期。●残积物:化学风化作用的一种产物,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层理:岩石中的矿物(或碎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呈层状构造,横向延伸具有分层性.●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磁场强度是有磁极向磁赤道强度逐渐减弱。●磁异常条带: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平行大洋中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包括大陆架、坡、基).●大陆漂移说:较轻质的硅铝质的大陆块就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可能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大洋地壳:大陆坡以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m.●大洋中脊: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具有很强构造活动性的巨型海底山脉.●地球基本磁场:其强度在近地表时较强,远离地表时则逐渐减弱。●断层/节理: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破裂形成断裂构造,断裂两侧岩块无明显滑动者叫节理,有明显滑动者叫断层。●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构造运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溶解物质)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黄土:是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机械搬运作用: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间冰期:气候冷暖变化过程中,两个冰期之间的气候相对温暖的阶段称为间冰期。《地球科学概论》第4页共15页●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和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有规律的排列。晶质矿物在有力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叫晶体。●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在北半球使气流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方偏转。●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这种喷发火山口呈断裂带或是沿断裂带成串珠状排列。以粘性小,流动性大的基性熔浆为主。●摩氏硬度计:是硬度对比的标准,从软到硬依次由10种矿物组成,称为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破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破火山口:火山口再次喷发,使火山顶部扩大,成为更大的洼地叫破火山口。●球形风化:如果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在岩块的棱和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坏掉,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的棱、角消失,在岩石的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圆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软流圈:低速带在地球中所构成的圈层被称为软流圈。●蛇绿石: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又称蛇绿岩套。●威尔逊旋回: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岩浆: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局部地段中存在的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且富含挥发成分的硅酸盐熔融物质。●岩溶作用、喀斯特地形: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兼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岩株: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褶皱的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褶皱的轴面:连接同一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终碛堤:冰川将冰运物源源输送到冰川的前端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为终碛堤或终碛垅。●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白道面: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轨迹所形成的面。●包气带水:埋藏在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