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资源★★★[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金融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实施银行监管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将从信息时代银行监管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3个方面展开讨论。[关键词]银行监管;信息化;风险一、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的现状银行监管信息化是金融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促进银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我国金融业从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银行监管体制改革以前,人民银行在加快金融信息化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各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同时,把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民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行先后开发了具有不同特点、覆盖不同业务功能的多个版本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具体包括银行监管一司的外资银行非现场监管系统、银行监管二司的金融机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合作司的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系统,统计司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监察局的金融机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天津分行的银行监管信息系统,武汉分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系统和广州分行的银行监管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覆盖了从机构管理、非现场监管到现场检查等金融监管的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这些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对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这些系统的开发,基本掌握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难点和核心技术与方法,初步摸清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完善和更新现有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银监会正式成立,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更加专业化。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高科技背景下银行监管信息化的新特点,并组织人员对有关网络银行的监管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并重新予以公布。与此同时,银监会也注意到了整个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并组织起草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专门对有关银行信息化管理和监管做出规定。这将对我国开展银行监管信息化,确保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8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这标志着我国的银行监管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先进、高效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相比,与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对金融监管提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和问题。1.总体规划制订滞后。银行监管信息化是以银行监管系统为核心,涉及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金融政策、银行业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复杂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必须首先制订科学完善的具有前瞻性的银行监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对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业务、标准、人员、组织和经费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按照统一的标准、按分(子)系统逐步开发和实现。而我国银行监管信息系统的发展由于没有总体规划,使得已有的各系统都是孤立存在,各系统采取的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开发平台各种各样,监管指标及编码方法没有统一,从而使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信息的共享,更无法有效地实现系统的集成。2.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建设是先发展后规范。各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系统,由于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软件与硬件各异,给网络互联带来很大难度。由于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监管理念、数据可靠性、监管模式的确定都给我国的银行监管信息化带来很大困难。3.网络基础建设滞后。银监会分设以来,对银行监管网络建设的定位不确定,是组建自己的网络还是长期依赖人民银行的网络目前还不明确。网络基础不解决,银行监管信息化将无从谈起。4.数据采集规范性差。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数据采集还处于分散状态,基本上是谁使用谁采集。这一方面导致监管人员忙于数据的报送和采集,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信息是多头采集,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得各系统的数据口径、会计科目、报送时点等不一致,既导致各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5.监管方法手段滞后。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一般都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不支持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评测,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及时发现,金融监管仍然停留在依赖监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6.系统拓展性不强。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工作从市场准入与退出、日常监管、风险评测,到监管报告的生成和信息披露、监管档案的管理等大多数环节和内容都有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辅助。而我国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金融监管刚刚起步,我国目前运行的监管系统还很不完善,基本上只是现行手工系统的模拟,大多数系统基本停留在金融监管各个孤立环节和内容的自动化上,许多重要的监管环节和内容还没有相应的系统来支持,每个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且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7.银行科技风险的监管不够。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金融监管时,一直忽视了对金融科技本身可能引起的风险的监管。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没有相应的实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的组织管理机构;三是没有相应的资金保障措施;四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三、银行监管信息化应采取的措施1.尽快制订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我国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订我国银行融监管信息系统的总体发展规划。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信息系统领导机构,组织金融科技部门、各监管专业司局和有关科研院所就监管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应该遵循的监管信息化标准、监管数据的采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监管信息的管理以及建设监管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以保证未来各监管分(子)系统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监管信息的有效共享。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认真总结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并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可能对未来金融监管所带来的影响,如金融业的混业经营、IT技术在金融业应用所进行的业务创新(如网络银行、网上证券等网络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监管的最终有效形式——实时监管等。2.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银行网络的互联作准备。3.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是银行监管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应该在分析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和具体情况,严格规定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4.加紧对现有单个监管系统的整合。作为银行监管电子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当前要组织力量对现有的单个监管系统进行整合,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采购、统一业务流程,以发挥这些系统的整体合力。5.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评测模型。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采用完善的风险评测模型对各类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预警和预测。是否具有完善的风险评测模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十分重视风险评测模型的开发,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测,有效地发现了大量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监管的准确性。因此,我国应重视对金融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和开发,以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为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只有我们认清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我国的银行监管信息化道路才会更平坦、更宽广。更多相关文档·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效益分析(3972字)·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探析(7833字)·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4786字)·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5181字)·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及对策(3915字)·企业信息化的几点改进建议(3307字)·信息化对组织员工的塑造(4858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概念和意义探讨(4456字)·中小型企业实施ERP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6507字)·浅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4290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hxdoc@126.com站长统计H魏伪Vぴ鹑?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hxdoc@126.com站长统计钠笠笛≡裎?9%的企业选择合作开发的模式,只有30%的企业进行自行开发。供应商为承接项目作出许多承诺,这些承诺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是要打折扣的,有些是不可行的,这就造成了开发速度慢、开发与业务脱节等问题,造成项目延期、不实用,甚至中途失败。即使是成功的项目,若没有售后跟进,也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应承认,我国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率不高,大部分原因来自于系统开发商。四、提高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构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视人才,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核心的问题。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是职能的分工组合,而且包括战略层面的全局把握和操作层面的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强调的是将企业员工作为一种最活跃、最具动力的可开发的资源来对待,企业的所有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开发、经营、管理。(二)提高管理者素质,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及企业的日益重视,产生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大量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精通经营知识,应该具有专业化的工作态度,具有更多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巧。企业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是“真才”,而真正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还包括持久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人际沟通协调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真才”的获得只能采用科学的衡量工具和手段。国外普遍采用的智能测量、人格测量、评价中心等科学方法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使企业的人才招聘选拔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真正选到人才。(三)完善培训工作,注重人才自我评价的实现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的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意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四)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原则贯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原则——全局性、使用效果、稳定性和规范性.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部署一是如何将一个大的系统划分为多个小系统;二是如何安排这些小系统的开发顺序,使开发工作比较顺利。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由许多部门分别完成的。一般地讲,数据相互关联较紧密的业务会集中在同一个部门。另一方面,系统的开发必须以现有的部门设置为基础,不可能因为系统开发与实施就要求调整部门的设置。因此系统的划分大体上应以部门的设置为依据。经过一次划分,如果还嫌复杂,则可以继续划分到其下一级的部门(或班组)。划分系统,尤其要注意的是系统间的联系,其中包括相关的数据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