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与党的十八大[链接理由]建党90周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制度创新、治国思想、改革与变法、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将成为考查热点。另外,2012年十八大召开,也将会使政治史部分的知识考查升温。时政热点链接专题网络构建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总体上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1)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2)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时期(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4.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1.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南方统治者安抚流民、兴修水利、鼓励生产。4.伴随政治中心的南移。5.与南方民族的民族融合。例1[2011·上海卷]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两宋据统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元丰三年(1082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探究点二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发展繁荣是互相促进的。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唐朝贞观年间,政府采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等。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筒车等。4.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如西汉时期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桃等,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等,都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探究点三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以农业为本,重视农业发展,以商业为末,抑制其发展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历史作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重农抑商政策对稳定封建国家农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重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历史作用,应当得到充分肯定,但“抑商”的影响就有所不同了。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对于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政策日益成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致使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最终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使中国与世隔绝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三农”问题和古代农业[链接理由]“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由于涉及学科的广泛性、综合性,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和焦点。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三农”问题始终是长效热点,备考复习中需要特别重视。[考点链接]从生产力的角度考查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学著作等;从生产关系角度把握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经济政策。时政热点链接1.从下表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土情况表①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②生产力水平提高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B.刺激消费,推动生产C.农商并重,反对奢侈D.劝课农桑,重视农业专题二│教师备用习题B【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结合材料中“市(市场)也者,劝(推动生产)也”可知管子认识到市场可推动生产;结合材料中“劝者,所以(农业)起,本(农业)善而末(商业)事起”可知管子认识到市场促进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综合得出管子认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因此B项符合题意。【备选理由】本题是从内容上对古代经济政策的补充,同时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专题二│教师备用习题3.[2011·四川卷]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A.相地而衰征B.租庸调制C.方田均税法D.一条鞭法专题二│教师备用习题4.《庄居野行》诗云:“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反映的现象是()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商业比较繁荣C.北方大量人口南迁D.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1.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2)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3)“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等)。(4)战争促进融合。(5)国家统一促进融合。(6)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2.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3.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经济方式和文化、生活习俗方面的封建化。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权仿照汉族王朝,建立政权、官制,由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实现对所控制地区进行统治;经济方面,由游牧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铁器、牛耕使用,开始过定居生活;文化方面,表现为创制本民族文字,接受汉族文化;生活习俗方面,表现为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接受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落籍湖南桃园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主要反映了元朝时期()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回族开始形成C.国家统一规模扩大D.少数民族内迁►探究点三西部大开发与区域文明1.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2.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1)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战乱的影响。(3)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多沙漠、海拔高,交通不便。(4)开发无度,如汉代对黄河中上游的过度开发,造成自然环境破坏。(5)近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更加落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进一步拉大。3.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4.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1)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处于边疆,在政治、国防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3)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4)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5)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地位。5.我国对西部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建设成就(1)政策支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2)建设成就: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生态建设规模空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祖国统一问题[考点链接]考查祖国统一问题: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和台湾省)、西藏(元设宣政院,明设卫所和僧官制度,清设册封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制度)、新疆(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清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钓鱼岛等地区的管辖;近代《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能力链接]能够熟练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所需要的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认识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政热点链接[题型预测]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也要做好回答问答题的准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考点链接]我国历代和西部的交往,对西部实行的政策与措施(1)西汉:①张骞通西域。②设西域都护府(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3)唐朝:与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的关系。(4)北宋:与西夏的关系。(5)元朝:①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属中央。②土司制度。③在云南设云南行省。(6)明朝:管辖西藏,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7)清朝:①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②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③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④管辖西藏,册封、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8)近代:长征、陕甘宁边区。(9)解放后:①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⑦在西藏、新疆、宁夏、蒙古、广西成立省级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011·北京卷]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专题三│教师备用习题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可知②③正确;④说法片面。故选择A项。【备选理由】本题为高考真题,使学生认识考古发现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会调动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专题三│教师备用习题2.[2011·江苏卷]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