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张广我们的教育一直没停止过改革,今天学杜郎口、明天学永威,可改来改去,却让老师有些无所适从了。但是就从我们教育的现状来看,还确实需要进行改革。张卓玉先生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改革动力。初见书名中的“模式”一词,尤其用之于教育,我本能地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谨慎,而这也让我更客观、理性地阅读每一篇文章。因为,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作者的观点鲜明,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张卓玉先生为人的谦逊平和,思考的全面周详,表达的谨慎严苛可见一斑。由此,对作者的钦敬之情油然而生。开卷之初,我对作者阐述的观点有点不以为然,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到,新教育模式最直观的变化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和大家一样,看到学习小组我也在想,小组一词和小组这种组织形式是早已存在的,有班就有小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小组活动也一直存在着,小组讨论、小组值日等。但细看下去,我才明白作者所阐述观点的真正含义。作者把班建制和学习小组进行了科学、系统、客观的比较。班建制的基本要求是统一:统一年龄,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地点,统一进度,统一标准。要满足这些统一,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统一讲授,也就是传统的“满堂灌”。而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结构,全新的教育秩序。构成新模式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学习小组。首先,从座位的形式看,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了一教师为中心的排座,学习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个体的学生,也不是几十个人的班,而是学习小组。在个体和班之间,出现了新的组织建制。小组围坐制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而不是传统的个体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是主角,这些都是排座的形式下难以实现的。其次,学习秩序出现了“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而传统模式下的课前预习之所以很难落在实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机制保障。再次,“学时”取代了“课时”。讲授式教学,学生的课前、课后等课外学习的时间远不如课堂听讲那样重要,而新模式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用的时间,包括课前、课后的自学,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在课外,班作为一个学习组织的作用不复存在,而小组的优势在于课内、课外都可以开展,我认为:小组的组成结构也很关键,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成绩优劣、能力高低、性格差异、性别、班干部的分配等因素。这样,小组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最后,展示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当然,课堂展示的效果要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上的默契合作。在我们改革的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导演这个角色,指导学生了解展示的形式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班,就没有现代学校,而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教育模式。知识的获取关键在于学习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主角,教师不要过分担心学生获取的结果是错误的,各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才会引发争论、思想碰撞、头脑风暴。在小组的组织和管理中,要防止出现小组内主要由一人发言、决策,其他人都成了旁观者,必须要求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差生先说,以避免他们的看法被优生左右。在小组的评价机制中必须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制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小组的组织、制定行动规则、评价机制过程中,老师应在各组自行制定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建议、点拨。教师的角色要有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顺从、听话往往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而对抗、叛逆就成了“坏学生”的标签。可看看这些在我们传统评价体系中教育出来的所谓“好学生”只不过是一群高分低能、毫无主见、毫无创新精神的考试能手而已。而新模式教育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制精神和自制能力,这才是可以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真正人才。作者所提到的新教育模式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实行了,新教育模式能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证明其合理性、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书中还以图片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作者亲自体验到的践行这一新模式的学校、课堂新风采。一张张纯真自信的笑脸,一段段谦逊从容的展示,一个个智慧精彩的课堂片段。这是被相信、被尊重、被欣赏而流淌出来的幸福笑容与心的滋养。当心智之网打开,捕获的将是丰富且纯粹的意义。掩卷深思,作者深厚的学识涵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一线学校、课堂的深入体察,让我感到张卓玉先生在提笔谈教育时,理性之外,又多了一些直觉的敏锐与感性的深邃。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沉思,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令我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