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陈醒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1(原始、前21世纪夏—前16世纪商—前11世纪周前221年)2(前206年西汉公元8年—公元25年东汉公元220年)3(220魏-晋-南北朝589)4(589隋-618-唐-907-五代-960)5(960--1127宋--1279)6(1279--元--1638)7(1368--明--1644)8(1644—清—1911)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经典时间——历久弥新空间——风行天下关于教材•1.文学史•2.文学作品选•旧教材的问题:•1.注重知识传授而轻智慧启迪•2.习惯于“定于一”•3.内容封闭,功能单一•新教材的特点•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2.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3.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4.增添勇于质疑的胆略•5.培养大胆创新的精神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学什么、怎么学?•1.文学知识:伟大作家、经典作品—知识•2.文化传承:古人智慧菁华——思想:世界观价值观•3.塑造人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4.怎么学:透视古今•知识改变命运?•增长知识——获得智慧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先秦文化的演进1.巫卜文化:传说时代--西周中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表记》2.史官文化:西周中期--春秋末年“殷鉴不远”,人文之礼是文化的核心,史官掌礼,是礼乐的承担者。3.士文化:战国时期A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B礼崩乐坏(以礼乐征伐为主要内容的西周王官文化体系的崩坏)C史鉴观念的衰落第二节先秦文人身份的变化•1.上古之世,巫史不分•巫卜文化时代,佐巫之史主记神事,而到了史官文化时代,史主记人事。2.社会动乱,政治宽松→思想文化迅猛发展→人才辈出→百家争鸣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3.人才的特点:•有才干•有担当•人生目标远大•春秋战国: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第三节先秦文学的嬗变•文学与文化融而未分•巫卜与诗歌——诗乐舞是通神的手段,其中乐舞在娱神,诗是符咒。•神话/关于神的故事:随着史官文化的兴盛,音乐艺术有些衰落,渐渐失去独尊的地位,神话也渐渐进入历史叙事范围。•史官文化:最初的历史更倾向于记言,然后是记事,而后世的历史记事更重要。•士文化:诸子之文皆以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作为讨论话题,彰显其治平天下的主体精神。•中原地区:三种文化呈历时性演进,•楚地:三种文化却以共时性存在。第二章中国神话第一节神话思维与神话产生的时代•神话思维的特征:•一、神话思维的基础是万物有灵论•二、一种抽象的思维•三、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四、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第二节神话的留存状况•《山海经》(山神地貌及怪异动物形象;异国风情)•《诗经》《楚辞》《左传》《国语》《老子》《墨子》《韩非子》《庄子》《淮南鸿烈》等第三节神话的类型•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3.洪水神话(大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英雄神话(后羿射日)•6.发明神话(仓颉造字)1、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指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创世神话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解释和描述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②说明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等。创世神话三大类•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由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2、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种族始祖的神话传说。大体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泥土造的3、洪水神话•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5、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创世神话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它往往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上古神话的特点•神秘性•生动性•故事性第四节我国神话的民族性格•一、深重的忧患意识•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三、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第五节上古神话的演化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历史化:•改造神话原来的文本结构,删去其中的非理性内容;对原有神话的非理性内容作出理性化的阐释。•二、宗教化:•战国以来的长生观念影响着神话的仙话,尤其是汉以后道教的产生。•三、文学化:•神话演变成寓言,故先秦诸子常借神话明道理。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素材: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文章之渊源;•2.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第三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述•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诗经》。2、风、雅、颂:•《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邦国音乐•雅,朝廷音乐•颂,宗庙祭祀•《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160篇。(土风歌谣•《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朝廷宴享时所用的乐歌,小雅多为下层官吏怨刺作品。诗:105篇。(典范音乐)•《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40篇。(宗庙祭祀)•4、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对文字、乐谱等的整理修订•5、《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1.祭祀诗(《颂》《大雅》)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将领的叙事诗;颂德祝福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诗。)2.民族史诗(《大雅》)歌颂的对象是民族英雄。如《生民》(弃,农神)3.农事诗(《周颂》《小雅》)(周人以农立国)《豳风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4.宴饮诗5.战争徭役诗(风、雅:徭役诗、兵役诗)《国风·唐风·鸨羽》•鸨,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主题•晋国政治黑暗,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解读•1、什么是徭役?•徭役是古代社会统治者强制其管辖下的劳动人民从事无限期、无报酬、无人身自由的劳役、6.丧乱诗小雅:大多是王室抑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感伤之作。国风:多是对统治者的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抨击和讽刺;对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丑恶残暴的尖锐讽刺。7.婚恋诗(《国风》)•纯洁爱情的美好;(《关雎》《伯兮》)•曲折爱情的忧烦-社会和父母的干涉;(《蒹葭》)•男权强化,弃妇日多(《氓》《我行其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赏析《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我行其野,言采其蓫chú。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征•1.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双声、叠韵(叠字)、重言•2.四言句式•3.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赋比兴•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朱熹:“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第四节《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诗言志/诗缘情)•2.奠定了以“风雅”精神为最高追求的诗学旨趣(温柔敦厚)——反映现实、干预政治•3.确立了重视“比兴”的创作原则(讽喻政治,批判现实的形象寄托)•→形成了古典诗歌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4.启迪和推动后世对民歌的重视“诗教”(风教)•后妃之德:是出自《毛诗序》第一句:《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汉儒亦如此解。诗有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简介•(一)关于散文•古代所说的散文,指一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相对立的、不押韵、不重排偶对仗的散体文章。•(二)先秦散文的分类•分为两类: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1、历史散文。包括《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特点:以叙事纪实为主,常穿插说理内容•2、诸子散文。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的文章,包括《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特点:以说理议论为主,亦有记叙成分。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历史的真实性,一定的文学性•第一节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第二节《尚书》和《春秋》•一、《尚书》:•意为“上古之书•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说理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二、《春秋》•“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微言大义”:微言,精微的言词;大义,奥妙的要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微妙的意义。第三节《左传》•历史事实、思想倾向——记事•一、思想内容:•1对礼崩乐坏的惋惜•2对民本思想的重视•3.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4.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夹杂一定的鬼神迷信观念。二、《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之工记事写人“原始察终”长于叙写战争2辞令之美微婉巧妙地辞令3人物性格之鲜明(1)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2)标准的书面语,简洁凝练、生动传神(3)细节描写第四节《国语》史官文化辨思想:强调敬天保民按国别记载史事;记载与治乱兴衰有关的言论,在其中寄予历史教训。——记言第五节《战国策》•一、思想内容:•1、重士:突破了等级尊卑的宗法观念•2、崇尚实利:以赤裸的利害关系撕去了国家之间、人际关系上的道德的面纱•3、重“权藉”、尚“时势”:推崇只求一时效果,不讲信义的诈谋权术二、艺术风格•1.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先河•2.多策士之语,彰显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纵横风格(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言谈论辩)•3.好用誓词,尤其善于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4.注意情节的设置,气氛的渲染,人物神情的描绘•5.凸显杰出人物在历史中作用第五章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发展概况•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语录体短文•特点:篇幅短小,词约义丰•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

1 / 1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