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白向玉1,李晓冬1,邵超峰2(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全民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的前提是全民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为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1.前言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全民参与,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外在表现形式是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活动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任务,其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状况等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走向,这也是中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基础。2003年3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下发了《2003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03年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的第一年,计划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促进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有所增强,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得到初步普及,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开始形成。为此,认识了解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是我国实施环境教育计划的基础。2.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萌发和成长的20年。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与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进一步靠近。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有待于提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热内凉,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1)说的多、做的少,新闻媒体和著书立说中反映的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很不协调;(2)学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而一般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3)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但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较高,但实际承受能力有限,即使在城市居民中,环境意识的水平与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从调查的情况看,公众的环保意识中隐含着下列四种矛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境意识觉醒与群体环保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入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观念淡薄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普遍存在,导致人们行为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脱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公众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往往是消极的。2.1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国大多数公众知道并关注环境保护,而且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环境保护在我国公众中已经广为人知。根据“公众对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这一调查了解,可以认为:我国公众的大多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如在上海市的调查表明,69.5%的人认为“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只有4.4%的人同意“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仍有一部分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了解,而且对大多数公众来说,对环境保护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2.2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公众的认知,反映出公众对当前环境状况的不满。比如,城市公众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公共场所污染;农村公众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农药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公共场所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对于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有67%的认为是由人们的环境意识差造成的,33%的人认为是由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55%的人认为是由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造成的。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公众对各种生态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不够。2.3对环境保护价值观念的认识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在公众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位置。面对环境问题公众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但因其基本驱动力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仍属于自我保护型,所以还没有上升到维护整体环境利益和后代持续发展的高度。这与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是相一致的。各地公众对本地区的环境形势的变化发展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环保做法较为关心,并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其表现出的行为取向也是较为积极的,但因这种行为驱动力仍然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故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本地区环境污染构成的威胁具有一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其寻求良好的生活质量的愿望是每个公众所迫切的,但仅限于一些局部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阶层,还没有形成社会化行为取向。因此可以说,当前物质基础仍然主宰着人们的环保观念和行为取向,环境意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及其变化发展所表现出的能动作用仍显薄弱。2.4对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认识我国公众的大多数认为自己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但同时大多数人又认为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只有少数人认为改善环境主要靠公众的努力。我国多数公众对周围人的环境意识评价不高,同时大多数人认为周围人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而且承认自己在公共场所也会采取不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此外,很大一部分公众不能积极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据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表明,公众的低度参与比例为65.9%,高度参与度比例仅为8.3%,为此我国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水平较低。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环境,一方面在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一矛盾现象令人深思。3.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因素公众环境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各种社会和经济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1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环境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其在总体上和大趋势上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问题。3.1.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公众环境意识状况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离发达国家仍然相距甚远,因此,发展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些现实的问题和矛盾,使得公众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心理状态:人们既关注环境问题对自身和后代健康的危害,同时又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无论是政府、企业的决策层还是公众个人,都要不断地在经济利益和环境质量之间做出选择。此外,由于我国(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公众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环境宣传教育的体制和手段也不完备。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公众对环境保护知识缺乏了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缺乏认识也制约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3.1.2管理体制的影响公众环境意识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在环境保护上存在着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多年来的传统管理体制造成的。管理体制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可从行政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采用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形式。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担负着众多的职能:一是几乎所有福利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都由政府负责和推动,政府依靠强有力的行政体系,通过行政化的单位为公众提供服务;二是几乎所有的重要资源,从生活必需品到就业机会,基本上都由政府分配。在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下,公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性,表现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必然是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旧体制至今仍尚未完全改变,并继续对公众的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环境管理体制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环境污染负主要责任的企业和其它单位是国家和政府的附属物,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和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各种具体的环境保护事务,也都是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直接组织完成的,缺乏社会各界的参与,这也致使公众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完全依赖政府。另外,虽然我国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公众在环境权益受到损害时,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解决,而很少运用法律武器、利用自身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正当环境权益。3.1.3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状况的影响环境质量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是双面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工作状况等因素有关。环境状况很差,一方面可能是当地只注意发展经济,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严重关注,从而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加强。同样,环境状况很好,一方面可能表明当地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宣传教育得力,公众环境意识很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少,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未必很高。虽然公众环境意识与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状况的关系视具体情况而不同,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3.1.4环境宣传教育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除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亲身感受外,环境宣传教育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从80年代后期起,我国新闻媒介大大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报道,既传播了各种环保知识,也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执法不严现象进行了曝光,促进了一些“老大难”环境问题的解决,大大增强了公众监督和参与意识。调查表明,学生由于年轻,思想简单,易于接受正面的环境保护知识和建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学校教育作为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之一,也已经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环境意识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推出了“绿色小学”、“绿色中学”、“绿色大学”的创建工作,至在提高大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力度。3.2个人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环境意识水平和个人受教育程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高的职业和企事业干部群体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水平,个体经营者的环境意识水平较低;环境意识与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受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缺乏一致的和显著的相关性;城镇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平均收入水平都高于农村居民,其环境意识也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平均年龄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不显著。4.对策从综合分析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属于利害驱动下的自我保护型,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也是较为积极的,但是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有一小部分人还不具有环境意识。今后如何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如何促使人们的环境意识从自我保护型上升到维护中华民族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并能更为自觉的、理性的驱动自己的环境行为,仍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综合分析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理清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实施更为有效的宣传攻势,乃当务之急。具体对策如下:(1)扩大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更新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2)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尤其注重在大中小学校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3)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制度,扩大民众的环境实践;(4)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扩大环境案例的社会影响;(5)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6)积极开展“环保下乡”活动和“环保知识进企业”等活动,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7)引进生态理念,科学规划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