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解题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请同学们自由读标题。生:送元二使安西。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预设)生:我读懂了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有个送字。师:送的是谁?…师: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生:“使”字。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呀!师:元二要出使安西,谁派他去的?生:皇帝。师:对,那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出示地图)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那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渭城到安西,途经三千多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元二这一去,不知多久才能再回来,不知还能不能回来。二、读诗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送别诗。请打开课本XX页,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师:好了,谁来读读看?(生读)(预设,生读错)师:你读得不错,你们有话想对他说吗?生:他XXX处读错了,应该是xxx。(预设,生读对)师:你读得很好,正确而流利。谁再来读一读?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而且都是火眼金睛,把容易读错的字都读对了。师:这首诗里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一个是“朝”。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应该读——zhao1。另一个是舍,它可以读she3,舍弃的意思,也可以读she4,房屋的意思,在这里应该读——she4,客舍就是——客人住的屋子。师:让我们再读一次这首诗。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看。(师读)师: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生:有节奏、有停顿、有的字读得长,有的字读得短。师:很好,你说到了关键点。在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读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平仄,读。它能让我们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生(齐):仄声师:现在拼音里的一声、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表示。读古诗时,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读。生(齐):平长仄短。师:我们现在就用这个规律来读读这首诗。先看“渭城”二字。渭是第几声?所以它是平声还是仄声?(仄声)城呢?(平声)所以这两个字要读“渭城——”(师带读,做手势)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师:谁自告奋勇来读一读?师:读得很好,告诉你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来,再试试预设:生摇得太快,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师:大家一起来摇头晃脑读一遍。师:你们都是小诗人,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一下,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个字读仄声,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要读短。像这样:“西—出”。师:标完了?来看看你们标注的平仄是不是和老师的一样。(出示后两句平仄)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一下这首诗。(播放《阳关三叠》)三、解诗。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预设1:生:朝雨。师:你觉得这雨大不大?生:不大。师:你怎么知道?生:从浥字看出来的。师:浥是什么意思?生:湿润。师:是呀,如烟如雾的雨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这样的细雨中,渭城的柳色,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诗里说:客舍————生:青青柳色新。师: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好,那请你读一读。(生读)师:你能超过他吗?来试试。预设2:生:柳树师:渭城只有柳树吗?生:不是。师:那为什么王维偏偏要写柳树呢?师: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有句诗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师:还有一种景物,图片里看不出来,但诗句里有,那是——?生:尘。师: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但王维与元二离别的这天有点不同。不同在哪?对了,有一场小雨,把尘埃都湿润了。也正因此,原本总是蒙着尘埃,暗淡的柳色,也涣然一——新。所以诗里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师: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让我们带着离别之意,再将这两句诗读一读。(生读)师: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图片)师: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自己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师: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生:都是沙子、碎石、风很大。师:是啊,哪怕是马走在这条路上,马蹄也会被碎石——割伤。师: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是不是个好地方?不是,那个地方的环境也同样恶劣。师:渭城春雨绵绵,安西——生:黄沙满天!师:渭城生机勃勃,安西却——生:满目荒凉!师:渭城附近有家人朋友,安西却——生: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师:元二能不去吗?生: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师:是啊,不仅如此,元二作为大臣,也同样有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作为他的好朋友,王维虽然不舍送他离去,此时也只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只喝一杯够吗?生:不够。师:那怎么办?生:再喝一杯。师:诗里哪个字表达了再喝一杯的意思?生:更字。师:是啊,让我们劝君——师:假如你是王维,离别在即,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生:……(述说)我真舍不得你/注意安全/早点回来/一路平安师:是的,难舍难分/好朋友,关心得无微不至啊/嗯,带着祝福师:是啊,王维也把这些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来吧,小王维们,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从这一杯杯酒里,你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师:你从中品味到了什么感情?生:(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师:请你带着(祝福/不舍/伤心/担忧)读出这句诗。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边读边敬元二一杯。再来。生:(敬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还有谁说说你品味出的感情。……师: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音乐起)(生诵)四、小结、拓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请读。出示:(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师: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理解诗意之后读出感情。这样才算是掌握了一首古诗。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这一首古诗,开始。(出示:《山中送别》)师:好的,时间到。谁来读读看。(请生读)师:都得真好。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这首诗里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生:不舍、期盼。师: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把文学比作皇冠,那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诗歌的美妙。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20送元二使安西平—长依景依情仄|短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