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课程主讲:SUSU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第六章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设计•第三节课程改革4Contents课程概述一课程设计二课程改革三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与意义一“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意指宫室和宗庙。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一在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于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KnowledgeisofMostWorth)一文中。“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是“跑道”的意思,即“race-course”。这样,课程的定义就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即“学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与意义一最常见定义:课程是“学习的进程”。典型定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与意义一(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9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Curriculum•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具体地说,课程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规范师生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各门课程的标准以及使其具体化为组织师生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科书。(二)课程的特点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11课程系统的三个文本:•1.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年编制等部分构成。•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2001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重要意义•1.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它也是教师领悟和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有效工具。•3.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循序渐进地学习以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础和依据;•3.教科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虽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它毕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二、课程设置的沿革•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反映社会生活需要,还缺乏对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指导。•我国:夏商周——春秋(六艺)——汉代(经典)——宋(四书)——元明清(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古希腊(三艺——七艺)•古罗马(神学课程)——到中世纪(三艺:宗教神学课程)•文艺复兴:欧洲课程,拉丁语、希腊语和三艺——人文主义学科——科学课程兴起•近代:西方,重视科学知识——新人文主意学科——现代学校课程三、课程理论的发展的简介•1、【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他把课程仅看成是科学知识。•2、1902年,杜威发表《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3.1918年,博比特:《课程》一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4、1949年,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19•课程学之父:泰勒(R.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课程目标模式(泰勒原理)20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四、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21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课程的特点:•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2.能够按照人力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以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活动课程的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学科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称分科课程。•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等活动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物:卢梭、杜威社会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代后是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社会改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通过课程实施后,帮助学生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从而成为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3、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社会改造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其他经验。所以要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课程。•4、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主张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学校课程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主张和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一元化课程。•20世纪后,由传统单一——多样化(课程)•当代,课程的一元化: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在当代与未来,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要处理好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是一件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依据课程内容三要素的各自内涵与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社会已经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具有很强的学科本位特征,以系统论的理论思想为主,重视研究、开发、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其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普通高等教育加强基础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加强基础课程,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合的课程体系。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与学科建设带有普遍性,变化较小。•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技术知识,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此,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要能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跟踪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变化,适时地更新课程。五、课程的类型及特征(补)•1.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2.从课程性质的角度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物质环境: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园建筑寝室文化建设2009高考各地作文•宁夏:诚实善良•四川:熟悉•福建:这也是一种——•辽宁:明星广告代言•江西:兽首拍卖议论文•湖南:踮起脚尖•山东:见证•浙江:绿叶对根的情意•江苏:品味时尚•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天津:我说90后传统课堂文明规范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