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纳斯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布时间:2007-03-08曹志文(2007年3月6日)同志们: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区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两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总结和分析去年以来全县的农村工作,研究和部署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工作,全力促进我县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工作连年跃上新台阶,一年一大步,取得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680元)连续17年位居全疆第一的骄人业绩。尤其是2006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头年开门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村工作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增收难度加大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予以解决。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农村工作讲几点意见。一、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中央、区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年初,中央、区州分别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措施,为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我县的情况看,虽然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7年保持了全疆第一的位置,但是通过研究分析,并与其它地区情况相比较,从中可以发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我县农民增收的现实条件看。我县在地理位置、农牧业资源、基础条件、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相对其他一些县市人均只有三、四亩,甚至一、两亩地的情况,我县农牧民拥有的生产资料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我们所创造的亩均效益远不如一些地方。和田地区人均只有1.5亩地,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00元,亩均效益1000元(不扣除人力成本),农八师149团去年人均纯收入9470元,亩均效益1050元(不扣除团场管理费)。而我县人均10亩地,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80元,亩均效益770元左右(不扣除人力成本),与和田地区相比,亩均效益相差300元,与149团相比相差了280元。我们不论是与和田相比,还是与兵团相比,我县去年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应该在1万元以上。所以说我县应该在这样相对较好的条件下,取得更大的成绩。从农牧民增收的幅度来看。近几年来,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420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指标。但是对照全区的其它县市,如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去年人均增收1325元,巴州若羌县去年人均增收1157元,和田地区民丰县去年人均增收513元,和他们相比我们的增幅并不高。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内部结构来看。去年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一产的比重占到了76.7%,而来自二、三产业的只有23.3%。2005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一产的比例为1.9-31.2%,来自二、三产的比例为68.8-98.1%。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一产的占77.6%。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我县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虽然高于全疆水平,但是,远低于全国50-60%和百强县的水平。而且我县2006年的这一数据与2005年相比,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还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全区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看。去年,沙湾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665元,呼图壁县6428元,昌吉市6059元,乌苏市5726元,与我县相比分别相差了1015元、1252元、1621元、1954元,这四个县市上年增幅都在400元以上,沙湾县净增512元,而且这些县市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农牧民增收招数多,增收势头很猛。对比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我们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周边县市和其他地区赶超之势咄咄逼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自己,全新的看待别人,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疆前列,特别是我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始终名列全疆的第一就是一句空话。二、积极推动农牧民创业,努力开拓农牧民增收的空间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际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县要想始终在全疆勇立潮头,始终保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非农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带动农牧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必须要激发农牧民创业热情,掀起农牧民创业热潮,实现农牧民创业的大发展和新突破。必须要牢固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想,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出“家门”、跳出“农门”,做到能转移的就地转移,能输出的尽量输出,能创业的鼓励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拓展增收空间,一要坚持内转外移相结合,在劳动力转移上实现新突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特别要把推动劳务创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不断促进农民非农收入的快速增长。要帮助农民转变传统就业观点,引导和组织他们走出一产,通过农业内部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不断拓展非农增收的空间。各乡镇、各部门要支持和引导农民从事旅游、小型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小商品制造业和农牧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鼓励农民进城从事餐饮、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要尽可能的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大力开辟农民非农产业增收的领域和途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劳务创收组织机构,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组织、劳务输出服务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搞好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收集、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扩大输出规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政策规定,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真正实现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要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乡亲带乡亲”,利用我县向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行劳务输出中积累的经验,加强与驻外办事处等外派机构的联系,积极与国外劳务市场对接,畅通境外劳务输出的渠道,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劳务。在这方面,旱卡子滩乡就做的非常好,过去,这个乡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收入一直都很低,但是,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组织发动下,农牧民改变了过去那种“宁愿在家受穷,不愿出门务工”的陈旧观念,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全乡”的劳务输出局面,有力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2006年,全乡转移劳动力997人,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7%,实现劳务收入598.6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314元,占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2%,闯出了一条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在全疆都成了典型。其他乡镇也要在这方面有所启发,根据本乡镇自身的特点,研究对策和办法,奋起直追,力争促进农民非农收入的快速增长。二要强化培训,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农民的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创业的成功率就越高,收入也相对丰厚,就业岗位也相对稳固。而当前,农民创业就业技能缺乏是影响我县农牧民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紧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提高农牧民的转移就业能力。要面向市场,统筹制定培训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坚持“以需定培、长短结合”的方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县成职教中心要采取合同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方式,突出培训重点、优化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农牧民创业上实现新突破。县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把“全民创业工程”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各乡镇要牢固树立“主体是民众、目标是民富”的思想,充分认识到“民间有希望、民资有潜力、民创有动力、民营有活力”,结合本乡镇实际,广泛宣传全民创业中的先进典型,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调动群众的创业激情,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社会氛围,在全县形成“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尤其是在实施农牧民创业上,要积极开拓思路,做好土地文章,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想在“农牧民创业工程”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就要让土地流转起来,在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办法,增加农民土地收益。其次是要让用地机制活起来,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节约用地的办法和机制。第三是要有效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完善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各乡镇也要拿出具体措施,按照“四个放宽”和“四个扶持”的原则,着力扶持一批上100万元的民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铺天盖地”的经济增长点。四要在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定,把加快牧区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崛起,推动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当前,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任务就是要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我们要在大力发展牧区劳务经济、促进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实施科技兴牧的同时,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要通过实施城市务工经商定居、农区插花定居、牧区集中定居等三种模式,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切实转变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牧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畜牧业增长方式。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从我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牧区三乡占有天山的植被资源,也就是占有涵养天然水的资源,经专家测算,一棵松树一生就可以涵养100吨水,山区可以讲是天然的大水库,现在山区过牧、强牧、超牧,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十分严重,如果不把人搬迁下来,把牲畜减下来,那么天然的植被就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个大自然赋于我们子孙后代的水库就会干涸,后果将不可想象,所以我们说农区接收牧民定居,给牧民让出一部分土地,不光是为牧民考虑,也是为农区长远考虑,更是为农区的子孙后代考虑;其二是从构建和谐玛纳斯的高度去考虑,没有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全面小康,没有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全县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牧区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全县的和谐发展,开展牧民定居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前一个时期,牧区三乡分别与农区各乡镇进行了定居对接,可以说,为今年的牧民定居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农区各乡镇必须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克服困难,按照县上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无条件地接收定居牧民,切实把定居牧民的土地落实到具体的地块、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确保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三、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我县农业产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农民收入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县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要想实现县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争创全疆第一县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建设现代农业上来,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自治区1号文件精神,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优化我县农业结构,提升我县农业档次,改善我县农业质量,增加我县农民收入,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不断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构筑各类资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