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儒林外史》一、吴敬梓生活的时代及其创作:吴敬梓生活于18世纪上半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尽管是“康乾盛世”,但潜伏着危机,当政者对知识分子采取以文字狱高压与以科举收买两种政策。吴敬梓出生于世代为官的科举之家,其曾祖、祖父两辈中多通过科举考试做了清初的大官,“五十年中,家门鼎盛”。自父辈始,家道中落。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追求、失望到冷淡、憎恶的过程。18岁中秀才,29岁参加科试因行为狂放而被黜落,因此对科举考试大为失望。以后几次考试都未能参加。其出身、其经历使之熟悉科场,故能创作出《儒林外史》这部传世名作。现存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其版本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60回本等。除《儒林外史》外,还著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已佚)。今仅存《文木山房集》四卷。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以明代为背景,实际上反映清代中期的社会生活面貌。1、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隐括全文”:1)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是全书总的思想倾向。2)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3)盛赞孝道,恪守儒家的孝悌信条。4)作者对学问的理解也还是经史、天文、地理一类,基本上还是传统所提倡的学问范围。2、全面深刻地揭露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具体有以下几点:1)结合科举考试制度所造成的恶浊的社会风气,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周进与范进。官与财。2)揭示了由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在社会上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胡屠户。3)除功名富贵热外,科举制度还派生出各种各样丑恶的社会现象,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求签、测字、算命。4)小说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还触及到了八股取士的内容。5)小说还生动地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虚伪和腐败:A、主考官的昏庸、腐朽,不学无术;B、科场的腐败与丑陋。3、批判讽刺对象除科举及热衷于科举的士子外,还有:1)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的假名士。所谓假名士,即“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表面上看并不醉心于功名举业,而实际上却是依附于这宗制度所产生的地主官僚剥削阶级的寄生虫。他们多是想功名、谋富贵而不得,于是假托名士风流,饮酒做诗,到处招摇撞骗。如权勿用,匡超人等。2)官场的黑暗。官府与豪绅互相勾结,狼狈为奸。3)作者肯定忠孝的同时,也深刻揭露和尖锐地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王德、王仁、王玉辉等。4、正面形象与作者的理想:其正面形象主要有两类:1)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冕、庄绍光、迟衡山、虞博士和杜少卿等,他们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他们身上的共同特点是:A、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于科举考试,不愿意出来做官。B、自由独立,狂放不羁,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C、承袭了传统思想道德,坚持所谓真正的正统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德治仁政思想。2)市井小民,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作者以赞美的笔调描写他们纯朴、善良、诚实的品格,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但这些市井人物的身上,不免带上了浓郁的清高名士的风雅气质,影响其真实性。总之,从这些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作者是批判假儒而肯定真儒的,其社会政治理想也还是儒家的理想,其做人标准也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道德观念。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讽刺态度严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对马二先生的讽刺不无善意,讽刺、嘲笑之中对不幸命运深切同情,对严贡生无情鞭挞。2.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作品能真实而又艺术地讽刺。2、《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包括: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2)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范进发疯、严监生临死。不到社会的真正出路,看不到光明和希望。书中最后的描写充满了一种失落的无可奈何的悲剧气氛。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其人物描写有如下特点:1)从不孤立地写人,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其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戏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2)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空抽象的说明,而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2、《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包括: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2)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范进发疯、严监生临死。3)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严贡生之言。4)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言行对比。5)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杀风景。6)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讽刺对象。3、《儒林外史》的讽刺与其杰出的语言艺术分不开,其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炉火纯青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特点:精炼、准确、生动、传神,有一些方言的色彩。人物的语言,各有其不同的身份和性格。四、《儒林外史》的叙事风格和结构特色:1、叙事风格:完全褪尽了情节的传奇性,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紧张见长,而以平实朴素的白描为主导的叙事风格,创造出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生动图画。2、结构特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无贯穿全书的人、事。九、《红楼梦》一、曹雪芹的身世和《红楼梦》的创作:1、曹雪芹的身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祖先本汉人,但很早加入旗籍。曾祖曹玺开始,得到皇帝的信任,一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的官职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曹玺妻曾做过康熙的保姆,曹寅(祖父)小时曾做过康熙的伴读。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曾奉旨参加《全唐诗》《佩文韵府》的编纂和刊刻。雍正五年(1722),曹雪芹父曹頫在江宁织造任上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以及“亏空”等罪名,被革职抄家。第二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从此,曹家由盛及衰,当时曹雪芹大约十三四岁,在他二十多岁后,曹家彻底败落,曹雪芹也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2、身世经历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1)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曹雪芹对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与黑暗罪恶有深切体验,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的生活基础。九、《红楼梦》2)“诗礼之家”的家庭文化环境,使之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也影响到其《红楼梦》的创作。3)由盛及衰的家庭变故,使之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深刻地体察到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黑暗丑恶的世道人心,加深了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4)还有其傲岸不屈的性格、满腔的不平之气以及多方面的艺术天才,都在《红楼梦》中有所体现。总之,“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身世经历,使之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使之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与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楼梦》中。“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九、《红楼梦》二、《红楼梦》的版本和后四十回问题:1、《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80回本和120回本。1)八十回本:《红楼梦》最初是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这些传抄本大多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迄今为止,这种抄本已发现十多种。2)一百二十回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第一次以木活字排印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前有程伟元和高鹗的序,人们称之为“程甲本”。第二年(1792),程高二人又在此本的基础上,“详加校阅”“补遗订讹”,由萃文书屋用木活字重新排印,通称之为“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之得到广泛传播。九、《红楼梦》二、《红楼梦》的版本和后四十回问题:2、关于后四十回问题: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评价:有功有过,功大于过:1)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2)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3)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4)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方,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也较前80回逊色。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敷贾敬贾珍-贾蓉贾惜春(秦可卿)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王熙凤)-巧姐贾迎春贾政(王夫人)贾珠(李纨)-贾兰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敏(林如海)林黛玉宁国府荣国府九、《红楼梦》三、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红楼梦》作者对全书作了匠心独运的安排,本名《石头记》,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红尘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剧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宝玉九、《红楼梦》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都巧妙地隐伏其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护身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九、《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于太虚幻境的“薄命司”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后来又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两者互补,寓含着十二女子的命运。如迎春之册中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暗示迎春嫁了忘恩负义的丈夫,致折磨而死。“子”“系”合为“孙”,指其夫孙绍祖。后面曲为[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混艳魄,一载荡悠悠。十二支曲的结尾一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暗示全书的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九、《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支曲》于“引子”之后的第一支曲[终身误],即暗示宝黛钗爱情婚姻的结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紧接着又是一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老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六到夏!”写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宝黛的爱情悲剧与贾府由盛及衰的命运结合起来描写,写出了贵族之家的罪恶史、衰亡史,同时也就写出了爱情悲剧的构成、必不可免的原因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1、宝玉与黛玉:木石前盟,以神话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象征宝黛在太虚幻境就有着刻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