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1.正音辨形萌.发农谚.风雪载.途簌.簌孕.育融.化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2.据义填词:种子或孢子发芽。:一个挨一个地。:相差很远。: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méng)(yàn)(zài)(sù)(yùn)(róng)(销)(衰)萌发次第悬殊周而复始销声匿迹3.文学、文体常识(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填人名)是我国家、家。(2)《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它们的三大顺序为。本文的说明顺序为。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萌.发(méng)酝.酿(yùen)销声匿.迹(nì)B.孕.育(yùn)落.叶(luò)衰.草连天(āi)C.翩.然(piān)翘.尾巴(qiào)风雪载.途(zǎi)D.簌.簌(sù)观.测(guān)草长.(zhǎng)莺飞D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得多。(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是________的。A.观测灵验观察必需B.观测灵敏观测必要C.观察灵活观望必然D.观察灵敏观察必然B3.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因素。(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D二、阅读理解【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而山腰反()。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很成功,在()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乙】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5.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高下差异)。6.甲文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比较,强调突出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7.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相近即可)8.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序号是。A.山脚B.有霜C.无霜D.山腰9.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B、C、D、A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在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本真的教育生态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真正成为现实。B.历史人物起到推动历史的进步作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C.新闻打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要切实健全、建立规章制度,筑牢杜绝假新闻的防护大堤。D.汉字听写大赛旨在让中小学生养成规范书写汉字,提高中小学生书写能力。11.名著阅读班长要为升旗仪式写一篇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稿,他打算用保尔的事迹作例子。请你依据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积累,仿照下面的示例,帮他再举一例。示例: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双目失明的保尔拿起笔来顽强地从事创作,甚至手稿丢失也不放弃。举例:为了保证工期,缺衣少食的保尔带领队员起早贪黑地抢修铁路,甚至身患重疾也不休息。A12.读下面童谣,任选其中一个节气,写一段话加以介绍说明。(要求: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60字左右)二十四节气(节选)东风解冻鱼上冰(立春)冰雪融化桃花开(雨水)草木萌动鸿雁来(惊蛰)芽茶播种燕飞舞(春分)细雨放飞柳飘絮(清明)雨生百谷春盎然(谷雨)提示: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哪几个时间段;其次要熟悉每个时间段具有哪些自然现象;再次通过运用说明方法来体现节气的特点,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等;最后语言的组织要简洁凝练,语句通顺。二、类文阅读植物“气象员”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还能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晴朗时,你用手指触动含羞草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在报告即将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摄氏度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感知之后,就能预知严冬的到来。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13.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说明对象:植物“气象员”;说明内容:植物能预报阴雨和温度。14.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总分结构,逻辑顺序1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16.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A17.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第②至⑥段介绍说明植物能预报阴雨,第⑦段说明植物能预报温度,这样安排符合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18.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植物可以预报天气的特点。高分锦囊赏析说明文语言(见7题)【答题技巧】说明文语言特点考查类型及对策。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答题。答题对策: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类型二:××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答题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对策:(1)表态(能删去还是不能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化。(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答题对策: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这类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准数字的句子。(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类型五: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从词语的常用义,再结合该句的语境来考虑其表达效果。“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