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及其时代讨论课地点东7-203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集众家注解。《史记索隐》唐·司马贞,多有案语辩驳。《史记正义》唐·张守节,长于地理学,《括地志》《史记三家注研究》应三玉史记研究集成12卷、凤凰出版社2008年司马迁的生年问题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索隐《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五年而当太初元年◇集解李奇曰:“迁为太史後五年,適当於武帝太初元年,此时述史记。”□正义案:迁年四十二岁。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张大可:《司马迁生卒年考论综述》。《司马迁评传》附录。司马迁何许人也?才子金圣叹《〈三国志演义〉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司马迁成为才子的条件自身的禀赋与天份父亲司马谈的巨大影响时代条件:当代史和文化史司马迁的家世天官:重黎-程伯休父。史佚。武官:程伯休父-司马靳小官:司马昌(铁官)、无泽(市长)、喜(五大夫。曾迁移“郡国豪强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史官:太史令司马谈司马氏与史官家族传统“‘世典周史’的司马氏自春秋中叶‘去周适晋’以来,已中断史官家学四百余年。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司马氏家族适应时代的大变革,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剑客等的活动,并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司马氏家族显赫的人物。”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曾为秦国名将,历仕惠王、武王、昭王三世,为秦国的领土扩张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亦曾任秦军大将。两代先祖的军事才能与军事知识成为司马迁兵学思想的家学渊源。而任经济官的司马昌、司马无泽又为司马迁的经济学思想提供了家学渊源。这都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深刻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甲、司马谈任太史令并非家学,而另有师承。乙、太史令,首先是天官,而非“史官”(壶遂)。不过,档案管理却是其职守。丙、强大的修史使命感,是怎么产生的?家族传统?时代命运?文化心理?丁、个性特点。“发愤且卒”。戊、道家的思想立场。约生于汉文帝五年,死于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正是道家极盛和衰弱时期。庚、对《史记》的贡献:发凡起例、部分撰稿、资料收集整理、培养司马迁。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背景:一是政治史大背景;一是文化史的背景。政治史的背景,主要是指汉武帝时代的非凡创新。文化史的背景,则指从“史的时代”走向“经的时代”。史的时代从周公开始的人文、理性色彩,是中国文化的主色。我们不妨称之为“史的时代”。司马谈所欲述的主线,正是从周公,到孔子,到汉武。有较为浓厚的史的色彩。而所欲论的主基调,是赞美。司马谈:“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经的时代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文化上进入“经的时代”。“独尊儒术”的具体时间: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对策。此时司马迁12岁。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做史记,更有着经学的野心。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太初历新成,为做史之开端;2、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3、比于《春秋》,则不仅于赞美,更有讥刺。二、独特人生赋予的悲剧感史家三长:才、学、识。一、才:不羁之才二、学:壮游、太史令三、识:“诬上”和宫刑的悲剧。不羁和好奇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扬雄:子长爱奇。二十岁开始的壮游1、壮游是有目的、有基础、有计划的。2、壮游是为了寻找历史的“现场感”。3、壮游也为了寻找资料,相当于田野调查。4、壮游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人生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日知录》:“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苏辙认为,“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故其文疏宕颇有奇气也。”太史令古文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的悲剧《报任安书》:宁可屈辱地生,而不从容的死。生死的体验与著书立说相结合——活着为了著书,著书为了活着。个人命运的悲剧对《史记》的深刻影响。1、史记风格的影响,悲剧感和批判性。2、史记关注点的独特性,民众和异端。3、发愤著书说:“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史记》的悲剧感《史记》描写悲剧人物共一百多位,以悲剧人物名篇的传记居半数以上。《史记》悲剧人物遭遇悲惨,或自杀,或被杀,或终身困顿,晚景凄凉。《史记》中的悲剧多属于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也有少量的命运悲剧。韩兆琦《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笃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蔡邕乞求“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受其讪议。”洪迈《容斋随笔·谤书》:“司马迁作《史记》,於《封禅书》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王允谓之谤书。”《史记》为何被称为谤书?班固:“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至以身陷刑。故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东坡指斥《史记》论商殃、桑弘羊之功为“大罪二”离经叛道与现代性不朽儒家的三不朽精神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