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子(1130-1200年)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世称朱子,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儒学大师。旷世大儒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集学者、官员、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五次入仕,出任地方官吏。从政仅14年,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久。在为官期间,锐意办学,未曾间断教育。著名的教育活动1.南康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其中讲学,制订一整套学规。2.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收门徒,传播理学。3.为潭州知州时,倡导州学、县学,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二、作为思想家的朱熹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理学。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著名的“鹅湖之辩”: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陆九渊:“心学”。三、作为文学家的朱熹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四、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切中了时弊,针对当时学校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五、教育阶段的划分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两部教材。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六、规划大学的教学内容其纲领,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朱熹《四书集注》他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七、教学过程和读书法把《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几个层次,教学的基本过程。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循序渐进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虚心涵泳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4.切己体察“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5.着紧用力读书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不进则退。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6.居敬持志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居敬有专静纯一、持之以恒的意思。“持志”即有坚定志向。八、论教学方法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对以往教学方法大加发挥和评论1.大学章句》传之三章:“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注云:“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道学与自修是为学进德的两种基本方式。理学家们对自修,即内心修养予以高度的重视。2.“下学上达”下学人事,包括遍读经书,经过反己自修,求其放心,循序渐进地达到“志气清明,义理昭著”,或者由言传到心悟,即可上达天理,“天独知之”的神秘境界。这就是程朱理学所宣扬的为学之道。3.“因材施教”“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后世学人多将“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教育原则,实践这一原则者始于孔孟,而概括出这一原则者始于朱熹的《四书集注》。九、“女子亦当有教”观点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基于“男女有别”的纲常观,朱熹对于向女子的施教内容与男子有同也有异。这在他编撰的《小学》教本中有所体现。是他维护人伦秩序和社会纪纲的一个方面。一是不要教,其二如何教,其三依据什么去教。十、大教育家朱熹的贡献和影响1.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的条例。2.审视科举制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3.对古代书院制度形成影响重大。4.女子教育思想。5.读书法与教学法。6.收集整理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立论根据。十一、朱熹教育思想局限性读书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