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及其基本性质第三讲教学目的通过对人类可能面对的问题的分析,初步了解哲学问题的性质以及哲学的几个主要问题。主要内容:人类可能面对的五大类型的问题;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哲学的几个主要问题:“本体”问题和“人”的问题。人类可能面对的五类问题经验问题形式问题预测问题抉择问题超验问题问题:那个冰箱里有没有牛奶?海南岛有无袋鼠?南宁市西乡塘区有多少人口?经验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它的解答最终要得到来自感性观察证据的支持。求方程式8x=40的解何谓“眼科医生”?一个新建的住宅小区要造一个超市。规定此超市应设在使该住宅区各处的居民都能以最短的路程到达它的位置上。形式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它的解答不在经验观察的范围内,而往往是通过概念分析或形式推论来解决。明天会不会下雨?甲、乙两国之间的这场外交冲突会不会演变为战争?中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会达到多少?预测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来预知未来的一项经验事实,它所问的对象不是已经呈现的实际事实,而是将要出现的实际事实。预测问题是经验观察和形式推论两者的结合。我在或出卖同志以保全生命、或坚守秘密以保全组织的情况下该怎么做?共同之处所问之对象都还不是事实不同之处未来会发生什么应该选择怎样的未来知识论意义价值论意义何谓“自由”?何谓“正义‘?“美是什么?”“善是什么?超验问题的对象既不是经验上可观察到的事项,也不是逻辑思维所关注的纯形式;它们所求的解答,既不是对感性世界的经验描述和预测,也不是感性世界之逻辑模型的建构。超验问题的特征问题之所向(内容)即由问题之所问构成超验问题的形成什么是美的?这一问题是一个经验问题,涉及的是审美经验。当我们对外物做审美判断时,我们即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超验问题的形成美是什么?这是一个超验问题。美之为美,因其所问是美的标准和美的尺度本身。经验和超验的关系经验总是人对外物的经验,而不是自在自物本身。经验是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经验是被建立起来的,被建立起来的经验必定有其得以建立的根据。这根据不是经验本身,是经验之非经验的基础,因而是超验的,或曰:“形而上的”。哲学所探询的正是这种建立起经验的东西,因此,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就是对经验之形而上的基础的追问。哲学问题是超验问题。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哲学的几个主要问题“本体”问题“人”的问题关于“本体”问题文本阅读的要求阅读内容:教材110~113页阅读时间:10分钟回答问题:1、文本讲了哪几个问题?2、这些问题涉及到哪几个概念?3、通过概念的分析作者得出哪些观点或结论?4、你能否理解?“本体”问题“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本体”和“存在”的关系本体论哲学的思想前提关于“本”的日常含义重要的、中心的意思。如“本部”、“本题”。自己的或自己方面的。如“本人”、“本乡”。本来的或原来的。如“本意”、“本质”。可见,“本”是与“末”相对待的,是事物的根源或根基。“本体”概念的意向无论人们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本体”概念,它总是具有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的意义,总是具有以“本”释“末”的意义,总是具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求最终根据的含义。关于“本体论”概念的解析“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形成于古希腊。”(1996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18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弗把本体论确定为一种关于一般存在、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学说,认为不必求助于经验,无需依靠自然科学,只要通过纯粹的抽象的途经,借助于对概念的逻辑分析就可实现。“本体”与“存在‘的关系存在物质精神有机物无机物非生物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其他类型的动物各种物种如水果、蔬菜等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哲学所追寻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粹的“在”,即“超验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本体”。对“在”的反思性寻求,就是哲学的本体论。小结其一,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现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那种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验的存在。本体论哲学的三个思想前提其二,就其思想原则来说,是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把哲学所追求和承诺的“本体”视为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的本质、与人类的历史状况无关的自我存在的实体,力图剥除全部主观性,归还存在的本来面目。本体论哲学的三个思想前提其三,就其追求目标来说,是把绝对与相对分割开来,企图从某种直觉中把握了的最高确定性即作为支配宇宙的最普遍的原则或原理出发,使人类经验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得到最彻底的同一性解释,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终极的永恒真理。本体论哲学的三个思想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本体论的哲学模式的局限性:这种模式把哲学追求永恒真理、探寻终极原因、表达世界本体的渴望推向了高峰,同时也就使本体论哲学走向了自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认识成果总是具有相对的性质;但同时,人类的实践和认识又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向着全体自由性的目标迈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否定传统本体论占有绝对真理的幻想,但并不拒绝基于人类实践本性和人类四位本性的本体论追求。关于人的问题(人性的真相)从“人的现状”看待人性问题(希腊思想)从“人的起源”看待人性问题(基督宗教)从“人的生命特色”转向“人的未来发展”(近代世界)从“人的现状”看待人性问题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能够=应该”是指:只要我能够做到,就应该去做。即上天赋予我这么大的能力,就是要我把它展现出来。而“必然”则代表命运。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这种观点反映出“强权就是公理”的思考模式:我是一个强者,因为我有这个能力,就可以欺负其他的弱者,没有人可以制止我。换言之我的能力可以使行为获得“正当性”,亦即所有行为都是“应该做的事”,而带来自我肯定。这种思考模式显然会产生误导。从“人的现状”看待人性问题德尔菲神殿:认识你自己,凡是勿过渡认识你自己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认识你自己代表人在“知”方面的应有态度——与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凡是勿过渡”是与行为有关的,强调行为做事要适可而止。从“人的现状”看待人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在他看来,人的特性在于“灵魂根据logos来运作”。“Logos”的希腊文原意包括“言说、叙述、理性等”。后代的人由“logos”推衍出“logic”(逻辑)并且许多学问都在词尾加上此后缀,如biology(生物学)、psychology(心理学)、sociology(社会学)、theology(神学)等等。这代表所有的学问都要靠理性运作才可以成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亚里士多德说“人类天性渴望求知”。“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本身太过简单,只注意到人与动物的差别,而没有注意到人类本身并未排除动物的特性,因而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从“人的起源”看待人性问题(基督宗教)上帝造人:神的形象与原罪基督宗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这样的“人”具有两点特色:神的形象与原罪。每个人心中都有神的形象,不论住在天涯海角,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一点灵明,可以让他在许多关键的时刻发现自己具有神性。神的形象代表正面力量,亦即每个人都有良心,会自我要求去行善。从“人的起源”看待人性问题(基督宗教)另一方面人还有“原罪”。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人在犯罪。那么,“罪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上帝造了会犯罪的人吗?”上帝当然不会故意要造一个会犯罪的人,他只想要让人有自由,可以选择。然而,自由选择的意思就已包含了犯错的可能性。总之,人有“神的形象”,这代表正面;但是又有“原罪”,代表了负面。从“人的起源”看待人性问题(基督宗教)得救之途:信、望、爱在基督教中,一个人如果要得救,必须通过信、望、爱三种德行。信就是信仰,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信耶稣得永生”。望就是希望。由信仰可以产生希望。爱即爱人如己。因为相信神就是爱,人除了“爱”之外,一切都是虚幻的。从“人的起源”看待人性问题(基督宗教)中世纪≠黑暗时代中世纪是个大体上安定的时代,一个时代能够稳定长达一千多年,似乎不应该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个时期人们能够生活平静,原因之一是他们信仰宗教,活在来世可以得救的希望中。真正的黑暗是心灵上的黑暗,而与科学上的发现、发展、发明无关。从“人的生命特色”转向“人的未来发展”(近代世界)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而来的,在生命的本质上不应该有差别。进化论使人们的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从询问“神如何造人”,转而探讨“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生命”如此一来,也就从“以神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真正去观察人类生命的特色,以及人性究竟为何。从达尔文到柏格森达尔文的问题在于“一条鞭法”,即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同一个来源,从低等到高等慢慢发展,最后出现了人类。人果真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吗?达尔文自己也承认动物和人类之间有一个“失落的环节”(themissinglink),一直没有办法找到。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例1,人与猩猩比较。当人的身体与猩猩一样大的时候,猩猩的体力比人大四倍。但当人的头同猩猩的头一样大时,人的脑占的比例比猩猩多四倍。在生理方面,人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但由于人有理性,可以思考,所以胜过一切动物。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例2,动物无论谁去养大或怎么养大,它都还是原来的样子。人则不同,一般被动物养大的孩子,再也不可能回到人的世界。例3,只有人能利用双脚直立行走。柏格森的“创化论”所谓“创化”就是把创造和进化二者结合,亦即把“上帝创造人类”和“进化论”两种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整个宇宙都具有生命,甚至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而生命一定要发展。人与动物的分界柏格森认为人与动物的分界在于:其一是动物是用身体的器官作为谋生的工具,而人则可以使用身体以外的东西作为谋生的工具,所以人可以使用、发明、改善工具,进而改造世界创造文明。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最明显的差别。人与动物的分界其二,动物具有种性却缺乏个性,人类则除了有种性外还有个性。人与动物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人有自由。人有自由,因此可以作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往正面发展,也可以选择往负面发展。换言之,人的发展是双向的。真正的生命:直观的发挥理智让人可以活下去,但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却要靠“直观”来表现。直观和理智不同,理智一定要通过概念,而通过概念所掌握的都是抽象之后的结果,并没有碰撞到真实;相反,直观则不需要通过概念。如人们常说的“第六感”就是直观的表现。德日进:人往哪里去?德日进的论点分四部分:演化之能、热力学第二定律、复构意识定律、主体自觉。演化之能演化是一种变化,任何变化都是由能量变成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出两种能:一为切线能;一为辐射能。切线能产生的热量,作用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使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结合,借此从简单变成复杂。如,从细胞变成有机体,从简单的有机体变成复杂的有机体。演化之能辐射能则是作用在事物本身的内部。随着外在的组合渐渐复杂,内部的结构也会趋于精密;随着内部的结构的趋于精密,事物本身意识的能力的层面也会慢慢提高。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能量变成热量之后,就不能完全回收(或者说不再能够作用),因此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能量会慢慢消耗掉,然后整个系统会陷入混乱而瓦解消失,这称为熵(entropy)。也有人翻译为“能趋疲”即能量会趋于疲乏。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此自然界的发展形成了两条曲线:首先,演化慢慢发展,从简单到复杂,随着复杂程度越高,意识层次也就越高;其次,演化的能量会越来越少,最终耗尽。热力学第二定律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人类的出现而有了转机。人类跨过了反省的门槛,可以自由思考、自由抉择,以便决定人类自己的未来。复构意识定律有机体复杂的结构会孕生意识能力。人类的意识能力已经跨过了反省的门槛,其他生物则否,因此,其他生物只有直接意识,而没有反省意识。换句话说,除了人类以外,其他生物都只能意识到外在发生的情况,而无法意识到自己,并设计自己的生活。主体自觉人类跨过反省的门槛之后,就应该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决定。要决定未来,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