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的多重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孙悟空形象的杂糅性及其他说明:本篇并非规范的论文,仅仅阐述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对孙悟空形象(同时掺杂对其他人物的认识)的一些认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文中参考了比较多的前人成果,但绝非抄袭,参考文章都在文末列出。《西游记》是明清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奇异瑰丽的神话传说,跌宕有趣的情节以及丰满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吸引着一代一代的读者去阅读,同时也不断地被后人所丰富和运用,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听着《西游记》故事看着《西游记》的影视作品长大的,可以说这部小说在中国已经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了,其影响力甚至传播到了海外,在国外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谈起《西游记》(一下简称“西游”)就不得不提到本书的一个主人公——孙悟空,虽然按理说西游的主角应该是唐三藏,但是全书中最具有魅力最广为人知最为人们喜爱的人物却是这位齐天大圣,几乎每一个男孩儿都曾经梦想像美猴王一样架起筋斗云手舞金箍棒上天入海纵横四方,然而原著中的孙悟空又是什么样呢,作者罗贯中是怎样构建起孙悟空的形象,又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人形象传达什么思想呢?我想我们可以在原著中找到一些线索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关于孙悟空的形象历来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评语——“猴性、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体”,这句话深得我意,看完西游对于这样一个我从小就崇拜备至的人物我产生了新的认识。我想一一解读一下孙大圣的猴性、人性和神性。首先讨论孙悟空身上所表现出的猴性。我们先看他在花果山众猴之中的一些表现,“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吸天地之灵气的石猴此时尚未得到方外高人的传授,也没有经历任何的风波,仅仅是与一般猴子无异的一只野畜,可以说这时的石猴(此时他尚未得名,故以“石猴”称之)是最为本真的,他所做的一切并未被作者赋予任何的寓意,仅仅表现了其顽劣野性的一面,这是一出生就化形为“猴”的孙悟空性格中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种性格特征,之后的西游之旅中这种特征并不是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但是其顽劣性会不时的出现,而这往往是情节峰回路转的重要衔接点。如果说孙悟空在刚刚诞生时仅仅是猴性初露,那么后来的大闹天宫则是其作为猴的性格的一次大爆发,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天宫,玉帝为招安孙悟空安排他守护蟠桃园,结果却惹出事端。“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这般监守自盗满腹油滑,虽然是不端的品行,但是考虑到孙悟空的猴性就不难理解了,这时的孙悟空已经因为不满玉帝给他的弼马温反过一回,天庭众将拿他不着才封他做了齐天大圣,然而他却有因为不能参加蟠桃大会而毁掉桃园彻底的走上了与天庭对立的道路,从这一系列的作为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他性格中的反复无常和顽劣不羁,这样完全不愿受束缚狂妄自大的个性就是猴性的最好体现。有人说这是孙悟空富于反抗精神的表现,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我觉得这个结论有待商榷,因为他并非受到了压迫才反抗,而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而他反抗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得到统治者(即玉皇大帝)的认可并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这点从他和哪吒的对话中可以体现——“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说这般大话?我且留你的性命,不打你。你只看我旌旗上是什么字号,拜上玉帝,是这般官衔,再也不须动众,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哪吒抬头看处,乃‘齐天大圣’四字”。在孙悟空终于与唐僧汇合开始取经的道路上,他的猴性有几次间歇性的发作,几乎每次都使得情节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最突出的要数悟空刚刚拜在唐僧门下时路遇六个强盗,“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孙行者这般的凶残即是最为原始的兽性在作祟,唐僧佛门中人必然不能容忍,这也直接导致了观音菩萨送给他紧箍咒,用以束缚孙悟空的猴性,并且我认为这一处也是在为后文中孙悟空多次被唐僧驱逐埋下了伏笔,可以说从一开始孙悟空的猴性就使得他不能得到师傅的完全信任,这种猴性在西行途中将会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以及神性的增强。作为一只非同凡响的猴子,孙悟空身上的人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他被人们广泛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孙悟空的人性并不是是与生俱来的,从一出生起他便混迹于猴群逍遥于山野,并没有体现多少的人性,然而由于他“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有灵通之意,在日后的生涯中他逐渐耳濡目染获得了人性,其中他东渡学法的过程正是这人性的一个重要开端,“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诞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通过这几年中跟人的接触和不断学习再加上天资聪颖,美猴王终于渐渐脱离了顽劣的牲畜本性,而更加接近人的性格,并且这只是一个开始后来他从师须菩提祖师,进天庭做官,跟随唐三藏取西经,这些无一不是增加了他的人性,在一步一步走向神性的道路上他逐渐完成了从猴向妖再到人的过渡,可以说人性是他在猴性(或者说兽性)与神性两种性格元素之间不可或缺的过渡,也是使得孙悟空的形象获得活力变得丰满的重要因素。在大闹天宫的过程中他的人性并没有像猴性那样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是到了取经的路上这种性格才获得了充分的展示。“专救人间灾害”“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是他身上人性的体现,他沿路救小童,解大旱,灭妖孽,可谓是专门打抱不平,在宝象国唐僧被变成猛虎,他赶回去解救时说过一段话“行者道:‘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这样的话分明是一个明事理懂人情的人说出来的,可见孙悟空已经具有了强烈的人性,此时的他早已不是那个顽劣暴虐的齐天大圣了。而在师徒四人遭遇红孩儿时,悟空的人性也有很好的体现—“行者在旁,忍不住喝了一声道:‘那泼物!有认得你的在这里哩!莫要只管架空捣鬼,说谎哄人!你既家私被劫,父被贼伤,母被人掳,救你去交与谁人?你将何物与我作谢?这谎脱节了耶!’”这样的察言观色明辨是非,岂不是一个深谙俗世的明白人吗?孙悟空长期与人相处、与漫天神佛打交道造就了他对于世事的深刻体会,也使得他能够在危难之时看清前方的危险深刻的分析形势,这即是所谓人性的体现。除此之外,孙悟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通广大,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火眼金睛这些招数都是超现实的深化性质的,这是他的神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其实他从一降生就注定是不平凡的,神性是与生俱来的。“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可以说他的诞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明的诞生过程,目射金光惊动天庭,一出生就会走能跳这样的神性不言而喻。这之后他的神性将会逐渐发展,人性和神成为他性格中的主要因素,二者水乳交融,直到最后功德圆满立地成佛他的神性达到最高点,真正成为了一个神。这期间他的神奇不断的得到印证,比如“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当众人都受到白骨精的欺骗而欲上当时,只有孙悟空一人看出了破绽,并且连着三次都能识破,他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一种神性,非常人能及。还有更多的例子,在师徒四人被妖精放进笼屉,蒸将快熟时,他能留下躯壳,而由魂魄前去搬请救兵;在借芭蕉扇时,他能变化容貌,骗取铁扇公主信任;他能吹口仙气,让蟠桃会的侍儿们昏昏睡去;为求救兵,他找过南海观音菩萨,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他找过天山太上老君,救借还命仙丹;更不用说他腾云驾雾斩妖魔,入水潜海斗鱼鳖。为了保唐僧西天取经,他可以说是神通尽展,法力穷施。之前我单独的分析了孙悟空形象中的猴性、人性和神性,而事实上他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却是因为他这三种性格元素的杂糅性,而绝非是某种个性在独立的产生作用。在谈到孙悟空的人性时,可以总结为勇敢智慧,正义凛然,性情急躁,斗胜好强,但与此同时,“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活脱一副“沐猴而冠”的神情,再加上他喜欢跳跃攀登,性情急躁,声容神态完全是一个猴子的模样。这在西行路上也有很多体现,比如如在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中,为得关文,孙悟空负气应赌,是人性使然,而财猜物时,又偷吃了柜中的仙桃,使羊力大仙法力落空,则又是猴性使然。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身上的神性也常常是伴随着人性出现的,第四十四回在陈家庄通天河为民除害,替两个小孩儿祭赛灵感大王,除掉了金鱼怪,他对猪八戒说:“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教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人性,而施展法术铲除妖怪,这又是神性。没有人性的选择也就不会有神性的展现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可以说孙悟空形象的杂糅性是通过三种性格元素之间思想与行动,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这种交融是的孙悟空的形象变得立体,猴性给人以自然纯真之美,人性又让人对其产生亲近之感,而神性则增加了其传奇色彩和神秘感,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自然让人偏爱。从孙悟空的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的一些思想。吴承恩自幼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科举及第“如拾一芥”的才子却接连两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他后来的生活日渐困顿。品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之后他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笔下的孙悟空嫉恶如仇,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这也正是作者自己心中的想法。书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一切妖魔鬼怪在他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威风,这种横扫一切黑暗的强烈愿望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也是《西游记》中的精华所在。最后借用一个学者的评价:“也正是因为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