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酒的饮用习俗及少数民族酒第一节饮酒和酒宴的礼法习俗第二节节令饮酒第三节婚嫁饮酒第四节迎宾待友之饮第五节出师祝捷之饮第六节其它饮酒习俗第七节饮酒行令第八节酒旗与酒肆_第九节中国少数民族酒具第十节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十一、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十二节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现代转型第一节饮酒和酒宴的礼法习俗一、儒家的酒德二、古代的酒礼一、儒家的酒德历史上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二、古代的酒礼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些礼节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因而需要制定饮酒礼节主宾之跪拜饮晚辈之跪侍饮饮酒礼仪四步之拜、祭、啐、卒爵敬酒之:避席、酬、酢、旅酬、行酒第二节节令饮酒中国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端午节之“菖蒲酒”重阳节之“菊花酒”除夕夜之“年酒”新年之“屠苏酒”元旦元旦饮屠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酒始于东汉。李时珍《本草纲目》:“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顺序由幼及长社日又称中和节。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人们带着米酒、社饭祭祀社神,祈求五谷丰登,祭毕会餐。起源于三代,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唐王驾《社日》:“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清明阳历4月5日前后。通常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一,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端午农历五月五日,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蟾蜍酒和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作兴守夜,洒扫庭院,露天设筵,摆上酒脯、时果、针线、笔砚以祈福。以酒脯致神,焚香列拜。儿童裁诗乞智,女郎对月穿针乞巧,其他如乞富、乞寿、无子求子,因人而异祈毕,垣订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形成七夕酒俗,代代相承中秋赏月饮酒清《帝京岁时记胜》: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酒历史悠久。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桂酒”(《楚辞》)九月初九,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续齐谐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重阳除夕大年三十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第三节婚嫁饮酒“女儿酒”“喜酒”“交杯酒”“会亲酒”“回门酒”“女儿酒”南方人生下女儿数岁后,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取出供宾客饮用“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交杯酒”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各地区仪式有所不同“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回门酒”: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置宴款待,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第四节迎宾待友之饮中国人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要饮“接风酒”、“洗尘酒”;朋友别离,要饮“送行酒”。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一、文敬二、回敬三、互敬四、代饮五、罚酒第五节出师祝捷之饮一、饯行酒二、庆功酒三、开业酒四、分红酒五、壮行酒升迁、调离、升学、就职以及工作上取得成就之时,都要举办酒宴庆贺。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第六节其它饮酒习俗一、满月酒二、百日酒三、寄名酒四、寿酒五、上梁酒六、进屋酒七、插秧酒八、收谷酒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以发生在个人、家族、乡邻或同事间的一些重要事典为理由,举办酒宴以示纪念或庆贺,借此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调剂人际关系第七节饮酒行令通令:猜拳、击鼓传花等骰令筹令雅令:吟诗联句等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的“监”行酒令的方式五花八门。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猜拳一条龙一夫当关哥俩好三星照三羊开泰四喜财四季发财五魁首六六六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堂红全来了击鼓传花唐诗酒筹令玉颜不及寒鸦色——面黑者饮人面不知何处去——胡须多者饮千呼万唤始出来——后至者饮情多最恨花无语——不言者饮癫狂柳絮随风舞——起坐无常者饮二水中分白鹭洲——茶酒并列者饮养在深闺人未识——初会者饮人面桃花相映红——面红者饮雅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雨打梨花深闭门第八节酒旗与酒肆一、酒旗二、酒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酒的酿造和消费逐渐扩大。在商代,酒就作为商品出现在交易场上,买酒、卖酒就成了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怎样招揽饮酒者,怎样标明酒店所在?一、酒旗酒旗又称幌子、酒帘,大多是在一块布上写个“酒”字,高高悬在店门口,让人远远就可以看到,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旗”,身兼今天的招牌和广告牌双重职责酒旗的颜色,白的青的均可,大小不等,小的仅一尺布,大的则“酒店门前七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二、酒肆酒肆,即酒店。古代酒肆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发达《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北宋汴京及南宋临安酒肆的发达。当时著名酒楼有熙春楼、花月楼、嘉庆楼等。文化窗口、历史镜子、风情缩影、文化美学第九节中国少数民族酒具一、木碗木杯二、竹筒竹杯三、酒葫芦四、董棕壶五、兽角杯六、陶制酒具七、金属酒具八、石制酒具“酒好无好杯,好酒难生辉”,是彝族民间谚语,也是各民族普遍认同的酒文化观念之一少数民族民间酒具的制作与运用,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表现了各民族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和特色,充分体现出各民族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审美趣味等精神文化的特质第十节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最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各个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酒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强调酒在政治、教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规范着个体和群体的饮酒行为一、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二、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一、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1、火塘酒2、咂酒3、转转酒4、拼伙酒6、马上敬酒7、击鼓饮酒8、歌舞劝酒9、同心酒5、盟誓血酒1、火塘酒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程。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祭祀的地方)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边展示了生育婚丧的生命历程;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家庭的喜怒哀乐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火塘火,孕育了独特的火塘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1)饮酒人的座次排列2)饮酒礼节3)饮酒时的语言行为2、咂酒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咂酒”即吮吸,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人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咂酒”因选用吸管的不同,又称竹管酒、藤管酒等。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白、苗、傈僳、普米、仅、哈尼、纳西、傣、壮、侗等民族之中“咂酒”起源甚古,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杂谈》中已有记载1)咂酒法饮用的都是水酒,有冷咂、热咂之分2)直接吸饮咂酒,缺乏卫生保障,现大多已改进3、转转酒若干人围坐,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按一定的方式轮流传递同饮的饮酒形式。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田边地头,山的路阶,街道集市上,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盛酒的土碗,众人按一定方向传递着酒壶或酒碗,饮一口酒,说一段笑话,众人和之,直至酒尽壶空。彝族、傈僳族、苗族、怒族等饮转转酒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转转酒,是许多民族好客善待的生活作风和质朴忠厚、坦荡豪爽性格的表现,起到相互交流沟通的作用4、拼伙酒以参加人共凑份子的形式饮乐,故又称“打拼伙”(打平伙)。因饮酒歌舞多在春暖花开时节,地点多在远离村寨的林间草地,参加者大都是年当花季的青春少年,也叫“吃山酒”、“饮花酒”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如云南省大姚县彝族昙华山“插花节”、巍山县巍宝山“二月八会”、贡山县怒族“花山节”、滇东南苗族“踩花山”等节日,均与拼伙酒的饮用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节日期间郊野宴饮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都保留着拼伙酒的遗风5、盟誓血酒历史上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共同发展的目的,民族、氏族、宗族、村寨之间常以盟誓的方式,或使仇视双方平息争端,或使弱小者屈从,或凝聚群体强化协作。饮血酒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诅盟手段这种基于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形态下出现的仪式,在加强民族团结、解决争端、消除心理隔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政治斗争中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钻牛皮饮血酒是盟誓中最庄重、肃穆的诅盟。历史上彝族社会尤盛行此举6、马上敬酒在来宾没有下马之前,即敬献美酒。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接待贵宾的最高礼节,多用于隆重庄严的场合马上敬酒的礼俗,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在公路通到的山寨,贵宾进村时,人们夹道欢迎,来宾尚未下车,主人就会敬上一碗清冽甘甜的美酒客人如果受到马上敬酒或车上敬酒的礼遇,表明山寨已经把你当成了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双手接酒,举杯齐眉,以示谢意和回敬,再一饮而尽,确实不胜酒力者,也要把酒送到嘴边,多少喝一点才行,否则会被视为无理7、击鼓饮酒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习俗,与铜鼓、木鼓在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有密切的联系隋唐之际,滇西少数民族社会普遍流行击鼓饮酒的习俗现在傣族、景颇族、侗族等在隆重的庆典和宗教祭祖活动中,仍有击鼓的行为,主要目的是“招同类”,烘托氛围8、歌舞劝酒宴席上主人且歌且舞,劝宾客饮酒,为酒席助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将民族歌舞引入酒席劝饮助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歌舞劝酒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酒文化观念为一体,受到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关注9、同心酒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跪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饮同心酒的习俗许多民族均有,以彝族、苗族、傈傈族、怒族、独龙族等最为常见。在不同地区,这种饮酒方式又有连心酒、团结酒、二人酒、双人酒等不同的称谓同心酒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坦诚相交,但更多的是一种节庆礼仪,一种娱乐方式十一、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1、酿酒禁忌2、斟酒禁忌3、敬酒禁忌4、劝酒禁忌1、酿酒禁忌海南黎族酿酒时在家门口挂上树叶,以示生人禁止入内,否则酒就会败坏;侗族也有酿酒禁忌,妇女煮酒时,忌生人闯入,认为这样会使酒酿坏如遇到这种情况,闯酒者要立即从锅里抓一点酒饭扔在地上,这样就可避免不出酒或酒酸败2、斟酒禁忌彝族谚语:“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又说:“酒要满满地上,话要透透地说。”酒满为敬是各族共有的习俗哈尼族古歌唱道:喝酒要拿大碗,倒酒要倒满。吃菜要拿大碗,挟肉要挟最肥的一片。喝酒要喝出好音,喝酒的声音要像溪水流淌一样好听;挟菜要挟出好样,挟菜的筷子要像蝴蝶采花一样好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