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一)产生背景•亚当·斯密(Adam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intotheNature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时代: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二)主要内容•原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绝对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1.斯密提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主张2.斯密提出了分工的原则,应该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3.斯密把适用于家庭之间或一国内部的分工原则推广到国家之间,主张各国应本着发挥各自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4.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的贸易思想。假设前提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绝对利益(成本、优势)假定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A生产X的成本低于B,B生产Y的成本低于A,则A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论证过程•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分工后交换后•贸易利益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这显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2.提高了消费水平。假定英国用1单位毛呢换葡萄牙1单位酒,则英国酒和毛呢的消费量分别为1单位和1.7单位,葡萄牙酒和毛呢的消费量分别为1.375单位和1单位,都比分工前增加了。3.节约了社会劳动。贸易产生的基础技术差别劳动生产率差别生产成本差别商品价格的差别国际贸易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以至商品价格的不同。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形成的条件范围国际比价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价之间绝对优势理论是如何回答四个理论问题的?1.国际贸易的动因2.国际贸易的结构追求价格差带来的贸易利益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3.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分工产生的利益交换产生的利益4.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价格差别越大利益越多(三)理论评价积极意义首次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带来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局限性该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不一致。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一)产生背景•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李嘉图的分析切入点•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李嘉图的回答•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在制鞋上强1/3,而在做衣服上强1/5,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应该去做衣服。•李嘉图引语:“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二)主要内容•原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假定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A生产X、Y的成本都低于B,但X比Y低的更多,则A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生产X、Y的成本都高于A,但Y与X相比高的少些,则B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衡量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减少的产品B的产量产品A的机会成本=---------------------------------增加的产品A的产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机会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示例国际分工前如果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现在,让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确定两国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商品。国家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人/年)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人/年)英国11201100葡萄牙180190(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酒毛呢英国0.831.2葡萄牙1.1250.89(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酒毛呢英国1.20.83葡萄牙0.891.125(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两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酒毛呢英国1.20.83葡萄牙0.891.125由此可见,三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其结果如下表:国际分工后酒毛呢英国(100+120)÷100=2.2葡萄牙(90+80)÷80=2.125表3.6交换后两国利益情况葡萄酒(单位)毛呢(单位)英国12.2-1=1.2葡萄牙2.125-1=1.1251分工贸易前分工贸易后毛呢酒毛呢酒生产英国L:100人(年工)1单位L:120人(年工)1单位L:220人(年工)2.2单位0葡萄牙L:90人(年工)1单位L:80人(年工)1单位0L:170人(年工)2.125单位世界2单位2单位2.2单位2.125单位消费英国1单位1单位1.2单位1单位葡萄牙1单位1单位1单位1.125单位世界2单位2单位2.2单位2.125单位(三)理论评价•积极意义•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局限性•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埃里·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伯尔特尔·俄林提出的,因此这一理论常常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简写成H-O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和直接基础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的价格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3)商品价格比例的不同是有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要素供给比例不同造成的。商品生产中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劳动生产率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要素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因此,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生产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对H-O模型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的主)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W1ssilyLeontief,1906-1999实证检验的逻辑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数据验证后,却得出了与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美国事实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便是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需求偏好其他自然资源不同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论。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无论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实际如何,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