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我国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特点研究作者:李天友杨胜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4期[摘要]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助推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来,由于爱国主义传统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因此,我们能够长盛不衰,百折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下大力气搞好爱国主义教育。这需要回顾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总结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果。[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阶段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传统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银河里,爱国主义教育如同北斗一般被群星环绕,在我国教育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处于核心地位。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当前我们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有必要对我国各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特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一、封建社会之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开始有了对天地、鬼神等的崇拜。那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许多当时条件下解释不清的问题都被当作某种象征,诸如日月星辰、高山大川、天气变化等。更多的时候人们用一种物件作为自己以及部落的象征,这就是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引发的对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向人们灌输了尊重长辈、孝敬祖先的观念,加强了部族内部的团结。随着部落联盟的出现,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氏族公社末期,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是我国学校的雏形。这种以“孝”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加强了部落联盟之间的沟通。夏商周时期主要是“天命观”的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以及“敬天保民”思想是当时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天命观”既保证了奴隶主对奴隶阶级的统治,同时有强调了人事的重要性,即在顺应天意的基础上要注重适应民心。与此同时,“孝”是奴隶主强调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宗教的教育也开始显露出一定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法制”。这些思想的共同特征是都把“民”置于了重要的位置。二、鸦片战争之前的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忠君爱国”,在不同的时期有其特点和差别。自秦至唐,是封建社会有开始走向鼎盛的时期。统治者通过制定各种规定使皇权统一,甚至不惜使用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在皇权高度集中以龙源期刊网后,统治者开始意识到了民族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昭君出塞、班固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都使得民族之间地方差异不断缩小,而民族共同性不断增强。而唐代玄奘取经和鉴真东渡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当时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从宋代至鸦片战争之前,是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没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三项内容。其一是强化王权,如削减地方势力、限制大臣权利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二是精忠报国,仅南宋就出现了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为国献身的浩然正气和民族精神;其三是改革强国,以王安石、张居正、黄宗羲等大思想家、政治家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理和改革实践的提出与实行,在其所在历史阶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三、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在列强欺压的屈辱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奋起反抗、发奋图强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艰辛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突出了为国献身的特点。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壮志,到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还天”的临终壮语,从戊戌变法的立宪维新以图自强,到辛亥革命“倾覆清廷,创建民国”的伟大贡献,为国献身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思想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也成为那一时代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与爱国学生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这一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救亡,推翻了长期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受到全球的瞩目,这一大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完全独立自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也标志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加速进步而不停的得到充实。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众所周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探索起步、曲折发展、遭遇挫折等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随着这一特殊历史时代的发展而艰难的前进。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变革,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崭新的一页。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由于建国初期面临着肃清反动派残留势力、地方军阀势力等封建、买办阶级的教育体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为政治而服务的。龙源期刊网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王进喜的“铁人”精神都是激励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无尽力量,更是感召广大青年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光辉榜样。这一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榜样教育”为出发点,通过树立各类群众身边的榜样来进行宣传,通过耳濡目染来汲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被政治运动所代替,采取的方式方法十分单一。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有明显的“左倾”倾向,偏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体现出强烈的阶级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因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挫折而走了弯路,但是整体上还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们在各个课堂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立了一批高素质、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为今后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五、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事业同党的各项事业一起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工作者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时期在思想教育上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到时政要点、小到乡间杂谈,甚至教育工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都在课堂上或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传教。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和各团体的一些活动,更多的是在行动中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尊严,为国家赢得荣誉。这一时期,榜样的作用也愈加突出,如张海迪、徐洪刚等一系列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在这一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从“冒进”的泥泞中走出并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拥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继续、健康发展奠定了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杨军.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阶段[J].道德与文明,1995(4).[2]丁树岐、姜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1).[3]周传和.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6).[4]那丽莉、郭春.全球化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基金项目:本文由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1JDSZ3086)。作者简介:李天友(1979—),男,汉族,重庆市人,现为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胜君(1982—),女,汉族,山东济阳人,现为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思政辅导员。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