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节汉代儒学一、儒学兴起的背景1、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焚书坑儒: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1)背景:a.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b.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一、儒学兴起的背景1、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基本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2)评价::a.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b.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c.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2、汉初休养生息——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的“无为而治”),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近,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儒家思想得以逐渐复苏.二、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背景:a.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边境、土地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b.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士治理国家;c.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2.经过: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的建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②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概括董仲舒的思想(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b.提出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3.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论语》《公羊春秋》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阴阳、法家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结论:b.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4.特点:a.带有神学倾向5.影响:a.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b.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1.教育体制: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B、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影响:b.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c.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a.对教育:太学的建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d.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1)原因: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的一定的影响。(2)影响:大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大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三)、科举制度——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补充•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科举制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2.特点: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3.历史影响:A、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B、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繁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C、有益于读书风尚和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意义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D、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兴起,成正统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成体系,遭冷遇春秋战国秦朝焚书坑儒沉重打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创建太学科举制正统地位强化隋唐儒学的坎坷历程:【例题1】()A.B.C.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分析】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武帝继位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董仲舒的儒学独尊理论又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B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A.B.C.D.B【例题2】()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A.①②③B.C.①④D.②③C2-1.唐朝时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A.B.C.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2-2.科举制的实行,是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A.B.C.D.BC1.()A.完全一致B.正好相反C.压迫限制D.大力推崇2()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BD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A.B.C.D.4.()A.“君权神授”B.“C.“天人感应”D.“5()A.举贤良对策B.C.设五经博士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CBA6.()①“君为臣纲”④孝为“天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7.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太子以下的()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B.祖上传下的C.上天赐予的D.AC8.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A.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C.D.D9.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奖”,这是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①三纲五常②君权神授③有教无类④因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C11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材料二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为人者天》材料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深察名号请回答:(1)(2)(3)综合三则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天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天的意志。天是主宰一切的,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人们必须服从天的安排。董仲舒以“君权神授”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人是天根据自己的特征创造出来的,所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1.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1)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爱,维护周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政,认识到“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变革时期,儒家学说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统一国家、相互争霸的需要,没有得到新型统治阶级的重视。(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仅存二世,就被农民(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汉武帝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2.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对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早期的“世官制”汉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