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经济改革的成效吕银春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外债危机、经济衰退和高通货膨胀率的困扰,巴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政策进行了以稳定经济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均告失败。90年代,政府仍然坚持把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作为最主要的任务。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替代进口转变为对外开放,并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巴西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巴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减少贫困,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为21世纪巴西经济的大发展创造条件。一经济稳定发展是改革的前提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条件,其首要条件是经济的稳定。因此,从8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就一直致力于经济的稳定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巴西的经济既经历了经济奇迹,也经历了经济衰退、高通货膨胀、外债危机和金融动荡。80年代以后,巴西政府通过总结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后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稳步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卡多佐执政以后,政府将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着眼点放在稳定经济上。巴西在战后曾出现两次经济飞跃,即库比契克政府时期(1956~1960)和军政府时期(1968~1973)。两次经济飞跃在给经济发展带来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1956~1961年年均经济增长达到8.3%,但也带来巨额外债、高通货膨胀、庞大的国际收支赤字和高失业率,并由此导致1962~1967年的经济衰退和危机。1968~1973年年均经济增长10%以上的奇迹是在军政府的负债发展战略、公共投资的推动下实现的,但经济奇迹也使巴西外债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导致80年代巴西经济衰退和外债危机。实际上,无论是经济飞跃还是经济奇迹,都没有能够推动社会领域的相应发展。1985年,面对外债危机、高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萨尔内政府在短短的5年内先后制定了4个以反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为主要目标的计划:克鲁扎多计划、2号克鲁扎多计划、布雷塞尔计划和夏季计划。尽管这些计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采用了冻结工资和物价、紧缩公共开支等正统经济措施。这些计划不仅没有使经济得到稳定,反而使通货膨胀率继续升高,经济依然衰退。1990年科洛尔执政后继续实施稳定经济的政策,并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与过去相比,他的政策的不同点在于冻结银行存款,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变政府的职能。由于政治舞弊和竞选中的财务问题他被国会废黜,稳定经济的目标未能实现,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科洛尔政府的功绩之一在于成功地实施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1994年以后,政府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同时,仍然实施了以稳定经济和抑制高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雷亚尔计划。政府认识到,低通货膨胀不仅是经济稳定发展的表现,是吸引外国资本的重要前提之一,而且也是改善贫困阶层生活的重要前提。巴西经济发展史证明,贫困阶层最缺乏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是贫困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雷亚尔计划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抑制高通货膨胀上。雷亚尔计划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它不但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据巴西《考察》统计,1998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每年都保持在280亿美元以上(包括购买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资金),而1994年和1995年外国直接投资仅为22亿美元和23亿美元。实施雷亚尔计划以后,贫困人口有所减少,人民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二经济改革的动因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需要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关配套的措施。否则,这种调整难以实施。(一)经济改革的原因。早在80年代末期,萨尔内政府就曾提出过经济国际化的问题,并为此在政府内建立一些相应的机构。1990年科洛尔执政后,明确提出放弃实施50余年的替代进口发展战略,对外实行经济开放。因此,这一年被巴西人视为战略转变和经济对外开放的起始年。1990年以前,巴西一直在实施替代进口发展战略。替代进口发展战略有两个基石:一是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市场,使企业和市场在政府的保护和卵翼下发展;二是政府建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垄断各个生产和市场部门的经济,使政府成为垄断企业家。自30年代巴西实施替代进口发展战略以来,巴西经济在缺乏外来竞争的情况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实施的替代进口发展战略是由当时巴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决定的。首先,1930年瓦加斯革命后,民族工业开始萌芽,建立了食品和纺织等一些工业。但这些工业如果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就无法与国外规模经营的企业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上竞争。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在提高进口关税的同时,颁布了《禁止同类产品进口法》,严格禁止从国外进口本国已经有能力生产的产品。其次,当时巴西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咖啡出口,在政治上农业寡头的势力仍然很大,私人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遇到了相当的阻力,发展缓慢。再次,本国私人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建立钢铁、石油、采矿等基础工业的能力,发展经济、建立基础工业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国家的肩上。此外,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捍卫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高潮。捍卫本国经济的发展、减少外国资本的干预、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面旗帜,国家控制经济成为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重要象征。应该指出,实施50余年的替代进口发展战略在当时的国内经济现实和国际历史背景下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没有替代进口发展战略,巴西很难达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成为世界第八经济大国。到90年代,在替代进口发展战略时期所实施的各项保护政策,已经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此外,国有企业本身的弊病,如生产效益低下、忽视生产成本和效益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逐步显露出来。总之,替代进口发展战略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对外开放便成为巴西未来经济发展的惟一选择。8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资本迅速向世界扩展,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的贸易和资本流动,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包括巴西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无法脱离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无法孤立地自我发展。它们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和游戏规则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革,使本国的企业融入国际竞争市场之中。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前提就是对外开放经济。尽管科洛尔执政时间不足两年,但从他开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为巴西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1.国有企业私有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巴西从1992年正式实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最重要的内容。在短短的9年时间,国有企业私有化不仅使巴西上百家国有企业改变属性,使政府得到了近千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偿还外债、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社会领域(特别是发展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迫使巴西企业进行结构性改革,迫使政府转变职能。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政府已不再充当国内企业的保护伞,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倒闭的选择。为求得生存,企业被迫进行适应国际市场的结构性改革。私有化后的企业,由于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大了投资力度,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应用了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竞争力普遍得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推动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巴西经济实力和整体国力的提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即由垄断企业家转变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员,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前提,也是必然结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行政干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最基本的条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充分发挥私人企业(包括民族私人企业和外国私人资本企业)的积极性,给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政府职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没有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仍然承担垄断企业家的角色,它就难以转变自己的职能。此外,在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从宏观和法规方面进行调节,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但政府并未放弃对经济的管理,只是职能发生变化。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管理、制约和调节经济的发展。凡是已经实行私有化的部门,政府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如石油管理局、电力管理局、邮电通讯管理局、公路管理局等。这些管理局与以往的政府管理机构的职能有较大的不同,它们不再是企业?quot;婆婆,而是企业的服务员。经济对外开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巴西90年代以来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其他改革的前提。2.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巴西经济是严重依赖国际贸易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对外贸易在巴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巴西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对外开放以后,出口在巴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明显。尽管巴西有1.6亿人口,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困人口有3000万,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国内储蓄率低,产品的生产处于相对过剩。为了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惟一的出路是利用本国的优势,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优势,增加产品的出口,推动经济的增长。1999年巴西政府提出出口或者死亡的口号,制定了地区出口战略和出口产品战略,除了传统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外,还将亚洲、俄罗斯、中东地区作为新的地域选择,将大豆、蔗糖、咖啡、橙汁、烟草、牛肉、家禽肉、钢铁产品、飞机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作为战略出口商品,使出口地区和产品多元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驻外使领馆的首要任务定位于发展经贸关系,宣传和推广巴西的产品。尽管在90年代巴西的外贸发展不尽如人意,外贸总额在1000亿美元徘徊,但政府已经将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也逐步适应了国际市场的竞争。21世纪巴西的外贸可能再次腾飞。3.其他配套措施。经济改革需要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相适应的配套措施。90年代,政府对不适应国际规则的政策进行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进口税。在经济战略调整前,政府主要采取提高进口关税的办法保护国内市场。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将平均进口关税由90年代初期的30%降至14%左右。进口税降低后,国外的质高价廉的产品进入,迫使巴西本国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与进口产品竞争的能力,且可以降低国内市场商品的价格,降低通货膨胀率。在降低进口关税的同时,政府通过建立出口信贷和对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到国际市场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此外,政府还废除许多非关税壁垒,为巴西市场引进竞争机制。(2)废除国家信息法。70年代,政府为了自主发展高精尖信息技术,颁布了国家信息法,禁止微型计算机的进口。但由于本国技术发展滞后,信息技术发展缓慢。1992年政府重新修定了信息法,允许外国微型计算机的进入,打破本国对计算机领域的垄断,使该领域得到飞速发展,变纯进口为出口。(3)颁布优惠投资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改革开放以后,巴西各州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采取减免土地税和商品流通税、提供优惠贷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措施吸引外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东北部地区经济因此而得到迅速的发展。(4)改革专利进口法。改革开放前,巴西的所有专利进口都由国家统一负责,企业无权进口所需的专利技术,从而制约了先进技术的进口。改革开放后,政府允许企业自行在国际市场寻找所需要的专利技术。政府的职能在于服务,协助企业了解企业进口的专利是否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企业进口的专利价格是否公正等。三其他领域的改革巴西政府在对过去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后,开始意识到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集中在社会领域。政府重视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加大对社会领域的投入。1999年政府制定了《2000~2007年公共和私人投资计划》,投资总额达到3170亿雷亚尔,其中社会发展投资为1128亿雷亚尔,占这一时期投资总额的36%。在社会发展投资中,强调教育、卫生、住房和环境整治(居民住宅的基础设施,如水、电、垃圾处理等)。教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