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茅盾基本要求:了解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重点与难点:一、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二、《子夜》的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出身于受维新思潮影响的小康家庭,从小就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从1911年春到1913年夏,茅盾先后在浙江省立二中(今湖州中学)、省立三中(今嘉兴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读书,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古典名著。在湖州中学期间,国文课代课教员钱玄同曾为茅盾的作文《志在鸿鹄》写下“是将来能为文者”的批语。1913——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2、大革命时期(1927—1929):“矛盾“的茅盾。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前(1945—1949)。沈雁冰1938年春,茅盾与夏衍、潘汉年摄于广州黄花岗。1940年,茅盾在鲁迅艺术学院为文学系讲课,题目是《中国市民文学概论》。茅盾是社会活动家1920年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转为正式党员,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1923年,和邓中夏等五人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任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执行统战任务。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还组织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从1921年到1923年,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学校和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底与恽代英一起筹组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担任宣传部长。1926年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留在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为当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1927年初,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四月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后,本来要去南昌参加起义,但在江西牯岭生病,错过了参加起义的机会。茅盾1927年以前发表的重要论文《小说新潮栏宣言》《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文学与人生》《论无产阶级艺术》《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什么叫做文学》《人物的研究》《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幻灭》、《动摇》、《追求》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独立。《蚀》三部曲《蚀》三部曲:《蚀》:现代青年在革命中的幻灭、动摇、颓唐的心理历程,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1927—1928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由开明书店结集为《蚀》出版。题记云:“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视,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是时代痛苦的结晶,包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体验和社会情绪体验。“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从牯岭到东京》《蚀》的价值: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具体说来:(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愉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3)“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多条线平行发展。茅盾的重要作品:长篇《子夜》、《虹》、《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二)茅盾的文化人格由于受惠于故乡浓郁的文化底蕴并得益于坚毅、刚强、开明母亲的教育之泽,更联系着20世纪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独特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自觉投身政治革命活动与现实主义的文学实践,铸成茅盾独立的现代科学理性的精神品格。他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家、思想家气质的文学家,其文化人格属于社会思想型。这种现代文化人格的实现,最集中体现于其探寻和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也体现在他是现代文坛最优秀最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之一。(三)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贡献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茅盾小说数量多,样式全。他一生共有长篇小说6部,短篇小说7部54篇,中篇小说9部。茅盾的主要贡献在其长篇小说。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茅盾在小说领域中建立了全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这种文学范式所包含的内容是: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创造等。(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时间、特点、影响、代表人与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以茅盾为首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茅盾的《子夜》、叶紫的《丰收》等。二茅盾的小说成就(P173——180)(一)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的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够反映时代面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二)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油画效果。(三)表现在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其小说结构方式的发展过程(P179)(四)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上。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二是调动一切心理描写手段,综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P180)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充分的艺术反映。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编年史。(P173—175)1、茅盾小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2、鲁迅与茅盾现实题材小说的不同鲁迅与茅盾现实题材的小说在思想成就与艺术表现上有许多不同,主要有:(1)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茅盾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鲁迅的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人、普通的事,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虽然题材平凡却发掘很深很透彻。他常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从而形成其作品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2)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象系列:茅盾:民族资本家、时代新女性、农民等形象系列。鲁迅: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艺术追求:鲁迅——白描、从人物的精神状态方面去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茅盾——则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效果,擅长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从而揭示人物性格的变化与发展。(3)在小说的结构方面。因鲁迅小说都是短篇,故有单纯而严正的布局,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情节不太曲折,冲突不太复杂。截取生活横断面。茅盾小说主要成就在长篇,故其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鲁迅与茅盾各为新文学作出杰出的贡献。3、茅盾的小说:两大形象系列的塑造(1)民族资本家系列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突出代表。(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以《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为代表.三长篇小说代表作之《子夜》《子夜》创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我对《子夜》读得越仔细,就越是不由自主地要把吴荪甫仅仅看作一个与我们相通的普通男子,就好象我也只是将桂奶奶看作一个有刚性的寡妇一样。——王晓明“子夜”的命名寓意:子夜,即半夜子时,十一点到一点的深夜。既已半夜,离黎明不远了。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一)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革命派的观点;托派的观点;自称是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子夜》的创作意图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在我病好了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转向新的阶段,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进行的激烈的时候,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本书的写作方法是这样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等等都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把它分章分段,使他们联接呼应。”——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茅盾的《子夜》完成了鲁迅所没有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中国都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中国的阶级现状,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是一部社会分析小说。(二)《子夜》的基本内容与主题小说共19章,以吴荪甫的活动为中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来开展情节。主题:小说以三十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相抗衡而最终失败为情节线索,展开了对城市(包括股票市场、工厂)和乡村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的生动描写;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P176);用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并且以此来回答托派与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已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说法,从而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