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交响诗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类似。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交响诗是音乐同姊妹艺术-诗、文学和绘画作品或哲学思想的一种特殊结合产物。具体的说,交响诗往往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构思,想象的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响诗所能够选用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古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到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著名作品;从地域上来说,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从体裁上看,某些音乐会的标题性序曲,交响幻想曲和交响音画,都可以列入交响诗的范畴。交响诗的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形式,有的采用变奏曲或回旋曲形式,主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用主导动机连接各段落的做法也是常见的。紧接在李斯特之后,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法国的圣桑和弗兰克、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意大利的雷斯皮基,都为这一体裁作出了贡献。交响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理查德施特劳斯达到了顶峰,《英雄的生涯》正是这一顶峰。由于交响诗篇幅紧凑,结构自由,便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因此,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交响乐作曲家最爱使用的体裁之一。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个故事改变的管弦乐曲。曲目欣赏1:歌剧:《CarminaBurana》(《布兰之歌》)整个过程非常宿命,600年的时间长河,就在那一瞬间被坚定的穿透了。在慕尼黑南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小镇贝内迪克特博依伦,有一所始建于740年的古老的修道院;由于偏僻而隐秘,很少受到战乱和其它天灾人祸的破坏。19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这所修道院中发现了大量用拉丁文、古德语、古法语写成的中世纪诗歌手抄本。这些手抄本的年代是1280年,诗成于何时?也许更早。这本诗等了很多年,如果按1937年首演来算最少等了657年。它是一部诗集——在一个修道院中的手抄本。这个“手抄本”的概念,跟《红楼梦》当年手抄本的概念有点像——按《牛津音乐辞典》的文字是“其性质为放浪于饮酒、女人及爱情的学生歌曲。”这些诗歌显然出自神职人员和落魄文人及流浪学生的手笔,其中蕴含的放荡不羁的精神和对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无情嘲讽都令人惊讶。这种包含情欲的诗歌内容出现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中世纪,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些诗歌的不知名的作者又都是僧侣等教会人物这个特点更让人震惊。于是它被后人成为“中世纪的拉丁抒情诗”。当然,这部诗集所写的饮酒、女人、爱情是六百年前的饮酒、女人、爱情。它很本质,几乎不是现代人感受的那种饮酒与女人,没有那么不堪。这本诗集隐藏了六个世纪,在某块粗布包里、在潮湿的褥子底下,或在尘封的教义卷宗堆里,等了六个世纪。直到卡尔奥尔夫(CarlOrff)坐下来时,它才知道一对音乐的翅膀要带它飞向世俗了。这样一位音乐家,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诗集,就立即被其中感人至深的力量所震动和吸引,尤其是卷首的那首“命运之轮”更是给了他极大的启迪,使他马上产生了以这些诗歌来创作一部音乐作品的念头。他从诗集经过仔细斟酌,选出了最具世俗情感的24首,将这些原本毫无逻辑关联成一体的诗歌安排成3部分,即赞美大自然的第一部分《春天》,歌唱荡不羁生活的第二部分《在酒馆里》和颂扬爱情的第三部分《优雅之爱》,再加上作为首尾贯穿的《命运,世界的女王》,恰好形成了《布兰之歌》的整体。奥尔夫将他的这部作品标为“为独唱者、合唱队、器乐伴奏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并将其称为“情景康塔塔(cantata,大合,mucho注)”,要求以舞台作品的方式演出;其庞大的编制中包括了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含有一个小合唱队和童声合唱的大型合唱队,有两架钢琴和一组五花八门的打击乐器在内的大型管弦乐。在实际演出时,还常常伴以布景和丑角的舞蹈场面。在《布兰之歌》中,奥尔夫显示出了高度个人化的创作特征及匠心独具的写作手段。他运用了非常简单的手法,只是以单纯的旋律和有力的节奏贯穿始终,而将对位和音乐主体的发展等复杂的方式弃之不用。作品音乐中的简洁和精制给人印象颇为深刻,声乐部分只使用同度、八度、三度或五度,音调简单而通俗易懂,奥尔夫甚至摒弃了变奏的原则,常以单一而毫无变化的重复取而代之,调性色彩也非常鲜明,避免了复杂的和弦,只有少数时候出现了转调。作品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明戈(Flamingo,一种西班牙舞曲,mucho注)歌曲和浪漫歌剧,体现了多姿多彩的面貌。在音乐创作手法日趋繁复的本世纪30年代,使用这样避繁就简的写作方式可谓独树一帜,这与作品题材中古老而单纯的精神要素分不开;作曲家试图用这种返朴归真的音乐来再现几百年前的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用强烈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显示出古老诗文的韵律,造成强烈的效果。我们不能说奥尔夫准确地再现了13世纪的什么,13世纪什么样没有时间通道可以把它全部运载回来。但一部古老的诗歌在奥尔夫的音乐里确实得到了重生,这是建立在音乐家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的重生。有想象就有了过去,过去无法印证,也无须印证。2:肖松《音诗》埃尔内斯特-肖松(Ernest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像他的老师弗兰克一样,肖松也只写了一首交响曲,并且也是三乐章的。旋律丰富且多愁善感,中间的慢乐章还颇有令人回肠荡气的阴郁之美。整部作品相当凝练,是19世纪末法国最重要的交响曲之一。(李杭育《唱片经典》)《音诗op.25(1896)Poeme<法>》: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3:《芬兰颂》《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夜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爱国情操的抒发,广为人知,曲子取自他的组曲《芬兰的觉醒》。他以七首伟大的交响曲和无数的交响诗奠定了芬兰音乐的世界声誉,芬兰颂是为1899年的一项爱国舞台盛会所作的配乐,当时芬兰人民正为反抗俄国人的入侵而群情激愤。这首作品适时鼓动了他们的爱国心。卡累利亚组曲原是西贝柳斯在1893年所写的一出剧乐,自面世以来由于不断被全球各地电视、电台节目用作片头或插曲而为人熟知,卡累利亚地方的边界地带一直是芬兰爱国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当历次俄国大军逼近时,当地的奋战精神提振了芬兰人民的士气。“悲伤圆舞曲”是描写死神带走母亲时的舞蹈,是幻想风格很浓的作品。《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音诗《芬兰颂》作品作于1899年,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4:理查德德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著名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伟大作曲家理查德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作品。《英雄的生涯》创作于1898年,共分为6段,依次是英雄、英雄的敌人、英雄的爱人、英雄的战场、英雄的和平业绩和英雄的光荣引退。音乐一开始,英勇威武的英雄主题由圆号和弦乐在降E大调上奏出,描写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和他那种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随后,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英雄的全貌,有英雄的英勇战斗,有英雄的侠骨柔情……最后,音乐在辉煌的铜管乐中结束。理查德德施特劳斯音乐中那种华丽的色彩、新颖巧妙的配器技巧、生动的音乐形象和细腻的情感刻画都充分表现在这首交响诗中。在这首交响诗中,你可以体会到理查德德施特劳斯的胸怀与成就;可以感受到他对世俗偏见的不屑一顾;还可以看到他对光明与美好追求的一如既往。《英雄的生涯》(RICHARDSTRAUSS:EinHeldenleben)是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最后一首交响诗,作品40,作于1898年,同年3月3日由他亲自指挥首演。《英雄的生涯》(德语:EinHeldenleben,又译为《英雄的一生》,作品号第四十)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作于1898年的交响诗,并被誉为预告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该曲是题献给时年27岁的威廉门德尔伯格(WillemMengelberg)和其麾下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并于1899年3月3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法兰克福博物馆管弦乐团(FrankfurterMuseumsorchester)该曲的首演。5: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鲍罗丁在乐谱上注到:“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接着听到渐渐走进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音调。一队土著的商队伍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穿过广袤的草原和沙漠,又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与东方古老的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草原的上空长久地萦绕回荡,最后在草原上空逐渐消失。”俄国作曲家鲍罗丁在《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谱上写了如下的说明文字:“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远远传来宁静的俄罗斯曲调。马队和骆驼队的脚步声山远而近,远处又飘来了古老而忧郁的东方音调。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护送下穿越草原,渐渐远去。宁静的俄罗斯曲调和古老的东方音调相互交溶、在草原上形成和谐的回声,慢慢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