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儒道互补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儒道互补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梳理知识系统;2.掌握解题思路。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回归书本时期:春秋战国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经典原文:《论语十则》《老子五章》《胠箧》重点把握:孔子思想--仁、礼、义--人道老子思想--道、无为--天道大视野: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概述了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战国人主张:1._______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4.朴素辩证法,他首先提出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横向比较央集权改革和法治性本利君主专制中“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墨家墨子:名翟(dí),战国人1.主张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2.天志明鬼,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具有朴素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3.尚同尚贤,“官无常贵,民无终贱”。4.节用节葬。5.非乐非命。横向比较佛家五单元《百喻经》《坛经》起源:释即佛教,两汉时从域外传入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定义:佛是佛陀的略称,是觉者和智者的意思,是普度众生的神。辩证: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其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因此,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名句: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横向比较道家第一单元《老子五章》(《道德经》)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因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的学说体现了辩证法,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还主张以柔克刚。横向比较道家《胠箧》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小结: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横向比较儒家第一单元《论语十则》孔子,春秋1.强调“仁”,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仁”是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2.“礼”是“仁”是一种政治主张,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3.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横向比较儒家孟子《孟子见梁惠王》战国孟子中心思想为“义”。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具有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发扬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教育上发扬有教无类学说,并提倡易子而教。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横向比较儒家荀子《荀子》1.中心思想是“礼”、“法”,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提倡“性恶说”,认为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同时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2.自然主义天道观3.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横向比较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试题。(1)孔子提倡的“乐”: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孟子提倡的“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中,孔子与孟子都对“乐”进行了阐述。阅读上面的材料,比较说明孔子与孟子提倡的“乐”的相同点。(4分)典型例题译: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先师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试题。在中国文化史中,孔子与孟子都对“乐”进行了阐述。阅读上面的材料,比较说明孔子与孟子提倡的“乐”的相同点。(4分)【答案】孔子与孟子对乐都有其特别的理解,但也有其相通之处。他们都没有以“权贵与财物”为乐。而是将“乐”放在普通的日常来往与生活中,在父母,朋友,兄弟、师生的交往和谐中。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淳于髡曰①:“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1)从孟子的这段文字中你悟出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孟子认为,如果在大义(救人)和小节(守礼)中权衡,君子会选择取大义(救人)。这段话告诉我们,第一,我们要学会变通。第二,要学会权衡轻重,做出选择,小节、小信要服从于大义,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典型例题译文: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吗?”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吗?”孟子说:“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解题方法:1、审清题干,找准角度;2、解读文本,归纳概括;3、条理清晰,表述规范。方法小结1.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淳于髡曰①:“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2)请结合孟子的话,谈谈你对法院判决的看法。(8分)答:①法院的判决,肯定了杜某积极救治伤者的行为,体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能引导人们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生命都将受损时作出合乎情理的选择。②法院的判决是在法律与情理两者矛盾时,根据社会公序良俗原则所作出合乎情理的变通,这种变通在引导社会舆论时是完全必要的。这样的判决于社会有益。典型例题(2)去年1月,杜先生驾驶着小客车,由丹灶往桂城方向行驶的时候,碰撞了李某所驾的二轮摩托车。看到倒在地上痛苦不堪的李某,杜先生决定先开车送李某前往丹灶医院抢救,再驾驶肇事小客车回到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处理。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交通警察大队经勘查后,认为杜先生在发生事故后,因抢救伤者未保护现场,致使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认定杜先生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记者前天从佛山市南海区法院了解到,法院审判时考虑到杜先生积极抢救伤者的行为值得肯定与鼓励,根据公序良俗原则,应对其责任予以减轻,酌情认定杜先生承担70%的民事赔偿责任。据此,法院一审认定杜先生应赔偿李某57174.49元。(2)请结合孟子的话,谈谈你对法院判决的看法。(8分)公序良俗: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4分)答:选段(1)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为“先王之道”)(2分)。选段(2)是将“和”置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2分)课堂练习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为最宝贵;先王之治道,以‘礼’区分为最美好。但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礼制来办,则很难行得通。若为和而和,而不用礼仪去节制,也是很难行得通的。”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作用。(8分)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课堂练习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白话解: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吗?”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吗?”孟子说:“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淳于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老师不肯伸援手救他们,是何缘故?”孟子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要用仁义的大道去救他们,嫂嫂掉到水里,要用手来救她,你要我用手来救天下的百姓吗?”※用手仅能救一人,用仁政能救天下百姓,千千万万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下面是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1、孔子所倡导的“义利观”是什么?(3分)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6分)答案提示:1、孔子倡导义重于利(义先于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他认为不义而富贵是不值得追求的。2、示例:当今社会,儒家“义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